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在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急性肾炎病程小于3个月,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典型症状为急性起病、血尿及蛋白尿,可伴一过性肾功能损害,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90%以上患者可完全恢复;慢性肾炎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硬化等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血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治疗以延缓肾功能进展为核心,5年肾存活率约60%~80%,10年约40%~60%,最终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急性肾炎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限盐饮食,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肾炎需戒烟限酒,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定期监测,控制血压血糖。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合并糖尿病者需特别注意。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及长期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疾病定义与病程特点
1.急性肾炎: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急性炎症为病理特征,病程通常小于3个月。其发病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血尿(肉眼或镜下)及蛋白尿,可伴一过性肾功能损害。
2.慢性肾炎: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硬化、纤维化及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复杂,可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或与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血尿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二、临床表现差异
1.急性肾炎:
典型症状:水肿(晨起眼睑为主)、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血尿(茶色或洗肉水样尿)、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
伴随症状:少尿(尿量<400ml/d)、一过性氮质血症(血肌酐升高但<177μmol/L)。
特殊人群:儿童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常与上呼吸道感染后2~3周发病相关。
2.慢性肾炎:
典型症状: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1g/d)、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HP)、高血压(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
伴随症状:贫血(血红蛋白<110g/L)、夜尿增多(夜间尿量>750ml)、肾功能渐进性减退(血肌酐>133μmol/L)。
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前驱感染史。
三、实验室检查与诊断依据
1.急性肾炎:
尿液检查: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阳性,尿比重增高(>1.020)。
血液检查:补体C3降低(8周内恢复正常),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示双肾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2.慢性肾炎: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波动于0.5~3.5g之间。
血液检查:血红蛋白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渐进性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影像学检查:肾脏B超示双肾缩小、皮质变薄,部分患者可见肾囊肿形成。
四、治疗原则与预后
1.急性肾炎:
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限盐(<3g/d)、利尿(呋塞米)、降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预后:90%以上患者可完全恢复,仅少数(<5%)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需警惕心功能不全。
2.慢性肾炎:
治疗原则:延缓肾功能进展为核心,包括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减少蛋白尿(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纠正贫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预后:5年肾存活率约60%~80%,10年肾存活率约40%~60%,最终可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或肾移植)。
特殊人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预后更差,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妊娠期女性需评估肾功能后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五、生活管理与预防建议
1.急性肾炎:
急性期卧床休息2~3周,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饮食管理:急性期限盐(<3g/d),恢复期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盐摄入<6g/d)。
预防措施: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慢性肾炎: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体重,优选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
定期监测: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每年行肾脏B超检查。
预防措施: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避免劳累及感染。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急性肾炎需警惕高血压脑病、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慢性肾炎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2.老年人:慢性肾炎患者需注意药物代谢减慢导致的副作用,降压治疗需个体化调整。
3.妊娠期女性:慢性肾炎患者需在肾内科及妇产科联合评估下决定妊娠时机,孕中期需每2周监测肾功能。
4.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避免使用二甲双胍等可能加重肾损伤的药物。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见,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在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及长期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