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由多种外伤引起,按部位分为颅盖和颅底骨折,按形态分线形和凹陷性骨折,不同类型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因骨折类型而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判断和采取相应措施。
一、分类
1.按骨折部位分类
颅盖骨折:发生于颅骨穹窿部的骨折,常见线形骨折,多因着力部位的冲击伤、凹陷伤所致,有时可见粉碎骨折。在儿童,颅盖骨弹性较好,可呈凹陷性骨折,多无局部症状,若骨折线通过脑膜中动脉沟,有可能形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也可由间接暴力所致。按骨折部位可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累及眶顶和筛骨,可出现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等;颅中窝骨折若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漏,若累及颞骨岩部,可有脑脊液耳漏以及面神经、听神经损伤;颅后窝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征),累及枕骨基底部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淤血斑,骨折累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后缘,可出现个别或全部后组脑神经(Ⅸ-Ⅻ)受累的表现。
2.按骨折形态分类
线形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可单发或多发,单纯线形骨折本身对脑组织影响不大,但需注意是否合并颅内血肿。
凹陷性骨折:骨折片局部或全部向颅腔内凹陷,多见于颅盖骨折,婴幼儿可呈乒乓球样凹陷骨折。成人凹陷性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若骨折片凹陷深度超过1cm,或骨折累及重要功能区(如中央前回),则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癫痫等。
二、临床表现
1.颅盖骨折
线形骨折本身可能无明显症状,当骨折线跨越脑膜中动脉时,局部头皮可能有肿胀、压痛,后期可能因硬膜外血肿逐渐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凹陷性骨折若骨折部位在脑功能区,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运动区骨折可导致对侧肢体瘫痪、癫痫发作;若骨折片压迫脑重要部位,可引起偏瘫、失语等。
2.颅底骨折
颅前窝骨折除了“熊猫眼”征和脑脊液鼻漏外,还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等嗅神经损伤表现。
颅中窝骨折出现脑脊液耳漏时,要注意与中耳炎鼓膜穿孔相鉴别,脑脊液耳漏时,漏出液可混有血液,在耳后乳突区有淤血斑,若累及面神经,可出现周围性面瘫。
颅后窝骨折Battle征及后组脑神经损伤表现较为典型,后组脑神经损伤可导致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三、诊断
1.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头部外伤情况,观察头皮有无伤口、血肿,触摸颅骨有无压痛、凹陷等。对于颅底骨折,要注意鼻腔、外耳道有无脑脊液漏出,以及面部、耳部有无淤血斑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初步了解颅骨骨折情况,但对于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有限,有时能发现颅盖骨的线形骨折、凹陷性骨折等。
CT检查:是诊断颅骨骨折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颅骨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片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对于颅底骨折,CT薄层扫描加三维重建能更清楚地显示颅底骨折线及脑脊液漏的部位等。
四、治疗原则
1.颅盖骨折
线形骨折:若无颅内血肿等并发症,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应及时复查CT,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凹陷性骨折:若凹陷深度超过1cm,或骨折片压迫脑重要部位,或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应行手术复位,将凹陷的骨折片撬起复位。对于婴幼儿的乒乓球样凹陷骨折,可采用非手术复位方法,如在无菌操作下用空注射器抽吸后复位等。
2.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本身的治疗主要是预防感染,一般采取保守治疗。要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避免堵塞、冲洗,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以防脑脊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对于脑脊液鼻漏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者,可考虑行手术修补漏口。若合并颅内血肿等并发症,则需根据血肿情况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颅骨弹性好,颅骨骨折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婴幼儿的凹陷性骨折可能不典型,多为乒乓球样凹陷,且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警惕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因为儿童囟门未闭,颅内病变可能通过囟门表现出相应症状,如囟门隆起提示颅内压增高。
2.老年人
老年人颅骨较薄且脆性增加,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颅骨骨折。老年人常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颅骨骨折后更易出现颅内压增高、脑梗死等并发症。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颅骨骨折时,要特别注意胎儿的情况。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要权衡母亲病情与胎儿安全的关系,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
总之,颅骨骨折的诊断需要结合外伤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治疗则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及有无并发症等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在临床处理中需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