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是什么疾病

来源:民福康

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是先天性发育异常致小脑扁桃体等疝入椎管内且脊髓形成空洞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解剖结构异常、脑脊液动力学改变有关,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他表现,靠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需从预防和健康管理方面关注,定期检查、注意生活方式等。

一、疾病定义

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小脑扁桃体等结构向下疝入椎管内,进而引起脊髓内形成空洞的病症。

二、发病机制

1.解剖结构异常:胚胎发育过程中,后颅窝容积缩小等因素可导致小脑扁桃体等结构向椎管内移位,通常扁桃体下缘低于枕骨大孔平面5mm以上时,可考虑为小脑扁桃体下疝。这种结构异常会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使得脊髓中央管扩大形成空洞。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的枕骨大孔区骨质发育异常,影响了脑脊液的正常流动路径。

2.脑脊液动力学改变: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循环是有规律的,当小脑扁桃体下疝后,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受阻,导致蛛网膜下腔压力不均衡,进而影响脊髓内的液体平衡,促使脊髓空洞的形成。比如,下疝的扁桃体可能会堵塞第四脑室出口,使得脑脊液流出不畅,脊髓内的液体不断积聚,逐渐形成空洞。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症状

感觉障碍:患者常出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留。这是因为脊髓空洞影响了脊髓内的痛温觉传导通路。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手部对疼痛、温度的感知变得不敏感,但是触摸物体的质感等触觉仍可感知。

运动障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等运动功能障碍。如果空洞累及上肢的脊髓前角细胞,可导致手部小肌肉萎缩,逐渐出现手部精细动作困难;若累及下肢,可出现行走不稳、肌力下降等表现。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增厚、过度角化、溃疡形成等;还可能有出汗异常,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皮肤干燥、无汗等。例如,部分患者手部皮肤会变得粗糙,容易出现溃疡且不易愈合。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这与后颅窝结构异常导致的颅内压改变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神经系统的异常可能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调节机制。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的重要手段。通过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脊髓空洞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例如,能明确看到小脑扁桃体低于枕骨大孔平面的具体数值,以及脊髓内空洞的范围等,这对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CT脊髓造影: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通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CT扫描,能够观察到脊髓空洞的形态以及脑脊液循环情况等,但相比MRI,其分辨率相对较低。

2.临床表现结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上述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再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疾病。例如,患者有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同时MRI显示有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基本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轻、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头部外伤等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同时,对于存在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主要是辅助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因。

2.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小脑扁桃体下疝对脑脊液循环的梗阻,修复颅骨和硬脑膜的异常,防止脊髓空洞进一步扩大。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后颅窝减压术等,通过扩大后颅窝的空间,改善脑脊液循环,从而缓解病情。例如,后颅窝减压术可以减轻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对周围结构的压迫,促进脑脊液的正常流动。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1.儿童患者:儿童患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时,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同时,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神经系统症状变化等。例如,要注意儿童的肢体运动发育是否正常,有无出现行走异常、手部精细动作障碍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的安全,避免头部受到外伤,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头部外伤可能加重病情。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一些,但也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来监测病情。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剧烈的头部运动等可能影响脑脊液循环的活动。如果需要进行手术,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因为手术对于成年患者的身体机能要求相对较高,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例如,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基本身体状况,以保障手术的安全进行。

七、预防及健康管理

1.预防方面:目前对于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症的先天性因素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等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定期的神经系统检查,如MRI筛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2.健康管理:对于已确诊的患者,要进行长期的健康管理。包括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监测脊髓空洞的变化情况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姿势加重颈椎等部位的压力,影响脑脊液循环。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进行一些有助于神经系统健康的运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病情进展速度缓慢,属于慢性病。脊髓空洞症患者脊髓内产生充满液体的异常空洞时,会导致感觉异常、营养障碍、肢体无力等。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小脑扁桃体下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渗漏怎么回事
李士其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甲
小脑扁桃体下疝手术后脑脊液渗漏可能与手术操作不当、脑膜炎、胶质瘤等因素有关。1、手术操作不当小脑扁桃体下疝手术包括后颅窝减压术、脑脊液分流术等。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硬脑膜受损,可使脑脊液从受损部位流出来,引起脑脊液渗漏。患者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局部修复处理,防止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2、脑膜炎如果患者存在脑膜炎,可分泌大量炎症因
小脑扁桃体下脊髓空洞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
李士其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甲
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是指同时患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症,没有症状的患者一般也是需要治疗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胚胎时期脑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可能是由于脑积水、基因突变、脊髓脊膜膨出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而脊髓空洞症则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的伴随症状之一,如果患者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较为轻微,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方法进行对症治疗,比
小脑扁桃体下手术成功率
王涛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三甲
小脑扁桃体下疝一般是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该病手术成功率总体较高,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不同,所以成功率数值无法一概而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诱因不同,治疗难易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手术成功率也有区分。比如,如果是因为小脑畸形、小脑出血所造成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通常需要做急诊手术,该类手术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手术成功率在80%左右。而如果是由于枕
小儿气手术后多久可以走路?
张文同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小儿疝气手术以后第2天,病人就可以走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适量。因为小儿疝气手术以后病人配合得比较差,因此家长不要让孩子过多的走路,而且要防止剧烈的运动,避免导致腹内压升高,表现出疝气的复发。而且,小儿疝气手术以后,半年之内不可以做剧烈的运动,包括爬山、游泳、跑步等,也要防止小儿哭闹,因为这些都是导
最常见的腹外是什么?
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最多见的腹外疝是腹股沟疝。其次,脐疝、股疝、白线疝,切口疝也较为多见。多为先天发育不良,腹壁薄弱,营养代谢不良,腹腔压力长时间增高等原因引发。建议病人就医外科进行检查,一般需要经过手术进行治疗。
气手术后多久可以吃东西?
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这要根据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来决定。若是开放式腹股沟斜疝手术,常选择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就能喝水,8小时后一般就可以进食半流质,例如稀饭等。假如是腹腔镜微创斜疝修补术,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的,手术后必须等到排气以后才可进食。
老人气手术需要住院几天?
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老人的疝气手术需要住院多长时间,要根据患者年龄、身体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一般疝气的手术相对比较简单,正常情况下,住院四天左右就可以出院。如果年龄比较大,疝囊也比较大,手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创面渗血,导致术后血肿,可能需要住院多观察几天,一般会在一周左右出院。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皮下血肿,可能
什么是食管裂孔
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肥胖的、还有女性,腹压很高,食管裂孔是膈肌上一个裂孔,是正常的食管穿膈肌的地方,老年人表现出了问题,是肌肉松弛,食管裂孔增大。前列腺增生、便秘的患者,慢性咳嗽的患者就容易表现出腹压增高以后,腹腔的胃、大网膜、结肠从食管裂孔进入到胸腔,就叫食管裂孔疝,造成原因主要是
气手术后多少天恢复正常?
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正常情况下,疝气手术以后大概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便可以基本恢复正常。但是患者如果要恢复正常的活动或者是工作的话,一般要在一个月以后的时间,甚至可能还会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这个还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是否合并有基础疾病,手术后是否有并发症等多个因素来决定的。如果患者的年龄比较大或者是合并有糖尿病等
女孩子会得气吗?
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女孩儿会得疝气。疝气分为斜疝和直疝,女孩子多见得的疝气是直疝,直疝往往是因为腹壁受到的损伤,比如说外伤或者生孩子造成腹部的结构疏松、结缔组织破坏、肌肉松弛造成的。疝的部分多见的是肠管,经过壁层腹膜凸向腹壁的肌肉薄弱区疝象体表以外,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突起膨大的东西。初步的疝气可以回纳,叫做可复性疝,往往
腹股沟为什么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刘嘉林 主任医师
深圳市中医院 三甲
腹股沟疝由于发病原因决定了主要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第一、儿童生下来腹股沟区内环口鞘状突没有闭合,这是先天缺陷,很多人都会有,这个能达到10%,这些小孩都不能够闭合,所以在成长到一两岁以后就会出现腹股沟疝,因此小孩是最常见。第二、常见人就是老年人,过了青年和中年以后,腹壁肌肉、肌腱强度也在下降,整个组织也在退化,所以肠子就可以通过腹股沟薄弱
做腰椎穿刺手术会不会引起脊髓空洞症
陈仲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腰椎穿刺通常在腰4-5腰5骶1进行,很少在胸12腰1进行。当然也有一些胸椎椎间盘突出从腰1以上会涉及到脊髓,只有穿刺到脊髓才会损伤到脊髓,最终有可能引起脊髓损伤或脊髓空洞。但脊髓空洞很少是由于穿刺引起的,多数是原发的病变。腰椎穿刺所在的位置都是马尾的位置,即使穿到硬膜囊内,也不至于损伤马尾,可以避开针尖,所以一般腰椎穿刺不会引起脊髓空洞症
什么是小脑扁桃体下
邹哲伟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三甲
小脑扁桃体下疝是颅底发育畸形,就是颅腔狭小。小脑扁桃体应该容纳在颅腔里,但因为颅腔狭小,它就从颅腔和脊柱椎管相通的枕骨大孔疝到脊髓部分,就形成了小脑扁桃体下疝。轻度小脑扁桃体下疝没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如果下疝加重或者压迫时间长,形成了脊髓空洞以后,有可能出现颈项部疼痛或者双手发育问题,比如双上肢无力、麻木等。
脊髓空洞症中晚期症状
闫秀中 副主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 三甲
脊椎空洞症晚期的症状,上肢会出现手部肌肉的萎缩,皮肤营养障碍,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下肢也会出现温度觉或者是痛觉的消失,也可以出现下肢肌肉萎缩、无力,严重的会出现大小便失禁。所以,脊髓空洞症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中晚期的不可逆的损伤。
食管裂孔什么意思
朱季军 副主任医师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食管裂孔疝主要是由于腹腔内脏器,重点是胃经膈肌食管裂孔处进入胸腔而引起一些相应症状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膈肌裂孔周围韧带结构降低或者胃内压力增加,从而导致膈肌周围食管压力增加所,如果出现相关症状,需要到医院检查后对症治疗。
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张磊 副主任医师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婴儿脐疝多属于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顾家长不用过分担心。脐疝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嵌顿疝、绞窄疝等并发症,表现为宝宝哭闹不止、表情痛苦、面色苍白,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严密关注患儿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