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瘤又称脑动脉瘤,分囊性、梭形、夹层等类型,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等病因,未破裂时可无症状或有压迫症状,破裂时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靠头颅CT、MRI、DSA等诊断,治疗有手术夹闭、栓塞及保守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控基础病等预防,特殊人群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脑血管瘤的定义
脑血管瘤又称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管壁由于先天性缺陷或在血流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异常扩张或膨出,是一种脑血管疾病。
二、脑血管瘤的分类
1.按病理结构分类
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呈囊状突出,瘤壁由内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外膜组成,多为后天获得性。
梭形动脉瘤:动脉壁呈梭形扩张,多与动脉硬化有关,常累及较大的动脉段。
夹层动脉瘤:动脉壁中层发生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夹层血肿,使血管腔变窄。
2.按发生部位分类
颅内动脉瘤:发生在颅内动脉,常见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其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中动脉等部位好发。
脊髓动脉瘤:发生在脊髓动脉,相对较少见。
三、脑血管瘤的病因
1.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壁的中层有局部缺陷,在血流冲击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例如,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脑血管发育过程中出现结构异常,增加先天性脑血管瘤发生的风险。
2.后天性因素
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导致动脉硬化,使动脉壁弹性减弱,承受血流冲击的能力下降,容易形成动脉瘤。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对血管壁产生压力,促进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可累及动脉壁,破坏动脉壁结构,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血流到达脑动脉,引起动脉炎,导致动脉瘤形成。
创伤:头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动脉壁,引起动脉壁局部膨出形成动脉瘤,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脑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1.未破裂时的表现
无症状:较小的、未压迫周围组织或未破裂的脑血管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压迫症状:较大的脑血管瘤可能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脑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例如,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压迫动眼神经可引起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
2.破裂时的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瘤破裂最常见的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常描述为“炸裂样”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动脉瘤破裂的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等。
五、脑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筛查脑血管瘤的常用方法,在急性期可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有助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对于较小的动脉瘤可能漏诊。
头颅MRI及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MRA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显示脑血管形态,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瘤的“金标准”,能够明确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大小、数目、形态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但DSA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对比剂过敏等。
六、脑血管瘤的治疗
1.手术治疗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找到动脉瘤,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阻断动脉瘤的血流,从而防止其破裂出血。该方法适用于多数脑动脉瘤患者,但对于一些位置特殊、解剖复杂的动脉瘤,手术难度较大。
动脉瘤栓塞术: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是微创的,对于一些不适合开颅手术的患者较为适用,但也存在栓塞材料移位、动脉瘤复发等风险。
2.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危重、无法耐受手术或栓塞治疗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但保守治疗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仍然存在。
七、脑血管瘤的预后及预防
1.预后
脑血管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是否破裂、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等。未破裂的脑血管瘤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而破裂出血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等后遗症。
2.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降低脑血管瘤的发生风险。
避免头部外伤: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受到外伤,减少因创伤导致脑血管瘤的可能。
定期体检: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或DSA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瘤,及时进行干预。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脑血管瘤较为罕见,若儿童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表现,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妊娠期女性若发现脑血管瘤,由于妊娠期间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妊娠阶段、动脉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充分权衡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老年患者脑血管瘤的治疗需更加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