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等异常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痉挛及血液成分改变等,有典型和不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治疗有药物和非药物方法,预防需健康生活、控基础病和定期体检。
一、心肌供血不足的定义
心肌供血不足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靠有氧代谢提供,所以即便在安静的时候,心肌的血氧摄取率也很高(约为70%),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促使血液供需相对恒定,保证心脏正常工作。当某种原因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就会形成心肌供血不足。
二、常见病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最主要的病因。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等)等因素影响,冠状动脉内膜会逐渐沉积脂质等物质,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导致心肌供血减少。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过高的脂质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逐步引发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痉挛
某些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如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冠状动脉痉挛会使血管突然收缩,造成血管狭窄程度加重,瞬间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比如,长期大量吸烟者,其血管内皮易受损,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三)其他因素
1.血液成分改变: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供血正常,心肌也会因缺氧而出现供血不足表现。例如,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等心肌供血不足相关症状。
2.血管炎症:如川崎病累及冠状动脉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炎症、狭窄等病变,影响心肌供血。儿童时期患川崎病若未规范治疗,可能为成年后心肌供血不足埋下隐患。
3.心脏负荷过重:高血压患者若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比如,长期高血压且未正规服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发生心肌供血不足的风险较高。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心绞痛: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等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位中年男性,在快走锻炼时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休息5分钟后缓解,可能是心肌供血不足引发的心绞痛。
2.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因为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心律可能出现变化或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以维持供血。
(二)不典型症状
1.呼吸困难:在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脏泵血功能受影响,可能导致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加重。比如,老年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时,爬几层楼梯就出现气喘、呼吸费力的情况。
2.乏力: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脏器供血不足,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容易疲倦。
四、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有半数心肌供血不足患者静息时心电图正常,也可能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静息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心肌供血不足,因为心肌缺血可能是间歇性发作的。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能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肌缺血发作时的ST-T改变等情况,有助于诊断心肌供血不足。例如,患者间断出现胸闷症状,但静息心电图未发现异常,通过Holter监测可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
(二)运动负荷试验
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运动或使用药物增加心脏负荷,观察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心电图变化。如果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可辅助诊断心肌供血不足。不过,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适合运动的患者不适用该检查。
(三)冠状动脉造影
这是诊断心肌供血不足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程度等情况。例如,发现某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到70%以上,即可明确存在明显的心肌供血不足相关病变。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但对于哮喘患者等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具有降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预防心肌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
2.非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植入支架等开通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例如,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某支血管狭窄达90%,可考虑行PCI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等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等血管,绕过狭窄部位,建立新的血液通路,为心肌供血。
(二)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例如,每日膳食中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肌供血不足的重要危险因素,必须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以减少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降低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
高脂血症患者:积极治疗高脂血症,遵医嘱服用降脂药物,定期复查血脂,将血脂水平控制在合适范围,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高危患者)等。
3.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供血不足相关问题并及时干预。例如,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血管相关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