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中医辨证分为膀胱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肾亏虚证、肾阴亏虚证、肾阳不足证。膀胱湿热证表现为小便频数短涩等,机制是湿热蕴结膀胱;肝郁气滞证表现为小便涩痛等,机制是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脾肾亏虚证表现为小便不甚赤涩等,机制是脾肾亏虚复感湿热;肾阴亏虚证表现为小便频数等,机制是湿热耗伤肾阴;肾阳不足证表现为小便频数等,机制是湿热损伤肾阳。
表现: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机制:湿热之邪蕴结膀胱,膀胱气化失司。多见于女性,尤其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女性尿道短宽,易受湿热之邪侵袭;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易导致膀胱湿热。
肝郁气滞证
表现:小便涩痛,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
机制: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膀胱气化不利。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焦虑的人群更易出现肝郁气滞,影响膀胱功能。
脾肾亏虚证
表现: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机制:素体脾肾亏虚,复感湿热之邪,病久不愈,耗伤正气。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衰退,脾肾亏虚较为常见;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的人群也易出现脾肾亏虚的情况。
肾阴亏虚证
表现: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液黄赤,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机制:湿热之邪耗伤肾阴,肾阴不足,膀胱失约。中青年人群若长期过度劳累、房事不节等,易出现肾阴亏虚;患有慢性肾盂肾炎且病程较长的人群也常见肾阴亏虚表现。
肾阳不足证
表现: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夜尿多,面色白,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冷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机制:湿热之邪损伤肾阳,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权。老年人阳气渐衰,更易出现肾阳不足;素体阳虚或长期处于寒冷环境的人群也易发生肾阳不足导致的肾盂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