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需从饮食调整入手,婴儿期坚持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后合理添加辅食并遵循由少到多等原则保证营养均衡,生活中保证不同年龄段充足睡眠及每天适量户外活动以利身体发育,还要积极处理影响营养的疾病、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并对特殊人群定制精准方案及兼顾基础疾病控制。
一、饮食调整
1.婴儿期营养保障:母乳喂养是婴儿获取营养的最佳方式,母乳富含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免疫物质,应尽量坚持纯母乳喂养至6月龄,之后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合理添加辅食。若母乳不足需选用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进行补充。
2.辅食添加原则:较大婴儿和幼儿添加辅食需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单一到多样的原则。6-8月龄可引入泥糊状食物,如强化铁的婴儿米粉、菜泥、果泥等;8-10月龄可逐渐添加碎末状食物,如烂面条、碎菜、肉末等;10-12月龄可尝试软饭、小块状食物等,保证蛋白质(蛋类、瘦肉、鱼类、豆类等)、碳水化合物(米面等主食)、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铁等)和矿物质的均衡摄入。
二、生活习惯管理
1.充足睡眠保证: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睡眠需求,婴幼儿需保证12-14小时左右睡眠,学龄前儿童11-13小时,学龄儿童10-9小时,充足睡眠有助于儿童生长激素分泌,促进身体发育,改善营养不良状况。
2.适当户外活动:每天保证适量户外活动时间,一般每天1-2小时左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增强儿童体质,利于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利用。
三、疾病防治与监测
1.疾病积极处理:积极治疗影响营养摄入和吸收的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也需及时诊治,因为这些疾病会导致营养丢失或吸收障碍进而引发营养不良,要阻断导致营养不良的疾病因素。
2.生长发育监测:密切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包括体重、身高、头围等,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评估,根据生长发育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调理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因其营养储备少、生长发育快,需在医生指导下定制精准营养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调理营养不良时要兼顾基础疾病控制,避免相互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