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考虑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临床表现观察(关注贫血及溶血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胆红素测定、溶血相关检查、病原体相关检查)及骨髓象检查(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综合进行,充分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以准确判断并明确病因等情况。
生活方式:有无近期感染史,是否接触过可能导致感染的环境或人群等。如是否有野外接触疫水史等可能导致某些特定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病史:既往有无贫血病史、感染病史等。如既往有无反复感染史,若有反复感染史则需考虑机体免疫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关联。
临床表现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溶血相关表现,如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贫血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更明显。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升高,这是因为溶血时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不同,儿童的血红蛋白等指标有其相应的正常区间,若超出正常范围需考虑贫血可能。
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红细胞大小不等、异形红细胞、破碎红细胞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外周血涂片表现可能有差异。
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由于溶血导致大量血红蛋白分解,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肝脏处理不及而积聚。
溶血相关检查: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结合珠蛋白与血红蛋白结合,溶血时血红蛋白释放增多,与结合珠蛋白结合消耗结合珠蛋白,导致其水平下降。
尿胆原排出增多,因为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后随胆汁排入肠道,经肠道细菌作用生成尿胆原,溶血时胆红素生成增多,尿胆原排出也增多。
病原体相关检查:
病原学检测,如血培养,若患者有感染征象,血培养可能培养出导致感染的病原体,不同感染病原体的血培养阳性率及培养时间等有差异。
病毒学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等,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可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核酸等标志物。
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显示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这是骨髓对溶血的代偿性增生表现。不同年龄患者骨髓象中红系增生程度等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体现红系代偿性增生的特点。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从而准确判断是否为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以及明确其病因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