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贫血是因缺乏内因子致维生素B吸收障碍引发的贫血性疾病,内因子由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能助维生素B在回肠吸收,自身抗体破坏壁细胞或阻碍结合致其缺乏,影响DNA合成致骨髓红细胞发育异常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有血液、神经、消化等系统表现,诊断靠血常规等综合,治疗主要是肌肉注射补维生素B,特殊人群诊治需谨慎。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自身免疫相关的变化可能更易发生,从而增加恶性贫血的发病风险。
性别方面:男女均可患病,不过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女性的发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并无绝对的性别特异性高发倾向。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饮食不均衡等,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恶性贫血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酗酒会损伤胃黏膜,影响内因子的分泌;饮食中缺乏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在存在内因子缺乏的基础上,会加重维生素B的缺乏状况。
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发生恶性贫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引发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血液系统表现:患者会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由于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较大,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神经系统表现:维生素B缺乏还会影响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出现手足麻木、步态不稳、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这是因为维生素B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缺乏时会导致神经髓鞘合成障碍,影响神经功能。
消化系统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与胃肠道黏膜因维生素B缺乏而发生的病变有关。
诊断与治疗相关因素
诊断:需要结合血常规检查(发现大细胞性贫血等异常)、维生素B水平检测(明显降低)、内因子抗体检测等进行综合诊断。
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通常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补充外源性维生素B,以纠正维生素B缺乏的状况,从而改善贫血及神经系统等相关症状。对于自身免疫相关的恶性贫血,可能还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情况进行相关的评估和处理,但一般主要以补充维生素B为关键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孕妇缺乏维生素B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老年人则需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