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核磁共振有解剖结构改变、病灶信号特点及转移情况显示等表现。解剖结构改变上T2加权像外周带低信号结节,侵犯包膜时包膜连续性中断等;T1加权像不易分辨,T2加权像肿瘤呈外周带低信号结节,动态增强呈“快进快出”;能敏感显示盆腔淋巴结及骨骼等转移情况,且对不同人群需综合个体情况解读。
1.解剖结构改变
在T2加权像上,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呈较高信号,中央带和移行带呈较低信号。前列腺癌多起源于外周带,肿瘤组织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外周带内低信号的结节,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取代了正常的前列腺组织,导致局部信号改变。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的前列腺癌发生在外周带,在T2加权像上可清晰观察到外周带内低信号病灶与周围高信号外周带组织形成对比。
当肿瘤侵犯包膜时,可见包膜连续性中断,包膜外脂肪信号异常,出现条索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影,提示肿瘤可能突破包膜向周围组织侵犯。
2.病灶信号特点
T1加权像:前列腺癌病灶信号多与正常前列腺组织信号相近,不易直接分辨,通常需要结合T2加权像等其他序列综合判断。
T2加权像:如前所述,肿瘤表现为外周带内低信号结节,这是由于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外间隙减少,导致磁共振信号降低。同时,病灶的边界可能不清,形态不规则。
动态增强扫描:前列腺癌病灶多呈早期快速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前列腺组织,随后强化程度迅速下降,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这是因为肿瘤血管丰富且血管通透性增加,对比剂快速进入肿瘤组织,而肿瘤内部缺乏有效的淋巴回流,导致对比剂迅速廓清。例如,相关研究通过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发现,前列腺癌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具有典型的“快进快出”特征,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转移情况的显示
磁共振成像对于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示较为敏感。淋巴结转移时,淋巴结的大小、形态、信号等会发生改变。正常盆腔淋巴结短径一般小于10mm,转移淋巴结短径常大于10mm,且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淋巴结内出现高信号坏死区等异常信号改变。此外,还可显示前列腺癌是否转移至骨骼等远处组织,在骨骼转移时,可观察到骨骼内出现异常信号灶,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等改变。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前列腺癌核磁共振表现的解读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例如,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本身可能存在增生等情况,在判断前列腺癌时需更细致区分正常增生组织与癌灶;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医生会更加关注外周带等易发生癌灶的区域;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前列腺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核磁共振检查时要全面排查前列腺各区域情况,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