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贫血需监测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胆红素等指标及一般情况,光疗可降胆红素,丙种球蛋白可封闭Fc受体,白蛋白可结合游离胆红素,严重时需换血治疗,同时要注意新生儿保暖、皮肤清洁,早产儿需更谨慎,要加强喂养。
一、新生儿溶血贫血的监测与评估
新生儿溶血贫血时,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水平等指标。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胆红素升高程度等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例如,血红蛋白快速下降提示溶血仍在进展,需及时干预;胆红素持续升高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不同日龄的新生儿,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不同,日龄1-2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3-11天<130g/L、2-8周<110g/L则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情况。同时要关注患儿精神状态、呼吸、肤色等一般情况,若出现拒奶、嗜睡、呼吸急促等表现,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二、光疗干预
对于新生儿溶血导致的黄疸进而引起的贫血相关情况,光疗是常用的降低胆红素的方法。光疗可使脂溶性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一般采用蓝光照射,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光疗过程中要监测胆红素变化,根据胆红素水平调整光疗时间等。光疗对不同日龄、不同体重的新生儿都有一定作用,但要注意光疗可能引起的不显性失水增加等问题,需适当补充水分。
三、药物治疗
1.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对于溶血严重的新生儿,可考虑使用丙种球蛋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溶血过程,缓解贫血状况。但使用时需注意其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过敏等。
2.白蛋白: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溶血贫血患儿,补充白蛋白有助于降低游离胆红素水平,间接减轻溶血相关的不良影响。
四、换血治疗
当新生儿溶血贫血合并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换血可以迅速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纠正贫血。但换血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在进行换血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儿病情,权衡利弊。换血治疗适用于血清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等情况的新生儿。
五、特殊人群护理及注意事项
新生儿是特殊人群,在处理新生儿溶血贫血时,要特别注意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5-37.5℃之间,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寒冷可加重溶血等情况。同时,要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在处理溶血贫血时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各项指标变化,根据其特殊的生理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另外,要加强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摄入,促进其生长发育,因为溶血贫血可能影响新生儿的营养状况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