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中医诊断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望诊观察足部整体形态及局部皮肤色泽;闻诊可闻及骨擦音或感知骨擦感;问诊询问受伤情况与症状表现;切诊包括脉象判断及局部触诊感知温度、硬度等,各诊法需结合不同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综合判断。
一、望诊
整体形态观察:观察足部的整体外形,包括足部的肿胀程度、畸形情况等。若有骨折,可能出现足部明显肿胀,严重时皮肤发亮,且可能出现足部外形的改变,如正常足部的弧形结构消失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足部骨骼发育未成熟,骨折后的肿胀和畸形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后畸形可能相对不典型,但肿胀可能较为明显。
局部皮肤色泽:查看骨折部位皮肤的颜色,正常足部皮肤颜色均匀,若有骨折,受伤局部可能出现青紫瘀斑,颜色的深浅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出血情况相关。年轻人血液循环较好,可能瘀斑颜色相对鲜艳;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瘀斑颜色可能相对暗淡。
二、闻诊
骨擦音或骨擦感相关声音:在对足部进行适当的物理检查时,可闻及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骨擦音,或感知到骨擦感。但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痛苦,尤其对于儿童,要更加轻柔谨慎,因为儿童骨折后的骨擦音或骨擦感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且儿童对疼痛较为敏感,过度用力检查可能导致患儿强烈不适。
三、问诊
受伤情况: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原因及受伤时的姿势等。例如是因高处坠落、重物砸压还是扭伤等导致足部骨折。不同的受伤原因可能提示不同类型的骨折,如高处坠落伤可能更易导致复杂的足部骨折;而扭伤多引起足部关节周围的骨折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原因也有特点,儿童可能多因玩耍时的意外扭伤等;老年人可能因行走时滑倒等原因导致骨折。
症状表现:询问患者受伤后足部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是否有活动受限、是否伴有麻木等不适。疼痛的性质、程度等对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有帮助,如剧烈持续疼痛可能提示骨折端移位明显等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女性相对可能对疼痛更敏感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四、切诊
脉象:中医通过切脉来辅助诊断,足部骨折患者常见的脉象可能有涩脉等,涩脉主气血瘀滞等情况,提示骨折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但脉象的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脉象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如儿童的脉象相对较浮等,但这需要专业中医医师进行细致判断。
局部触诊:触摸足部骨折部位,感知温度、硬度等情况。骨折部位可能温度稍高,且骨折端周围组织质地较硬,有压痛等。在触诊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对于儿童要轻柔操作,避免因用力不当给患儿造成额外损伤。通过局部触诊可以辅助判断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等,如能触摸到骨折端的异常隆起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