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髋关节脱位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症状表现,新生儿和婴儿期单侧脱位患侧下肢活动少、皮纹不对称、不等长,Ortolani征和Barlow征阳性,双侧脱位会阴部增宽、呈“鸭步”;幼儿期主要是跛行、“摇摆步态”及髋关节活动受限;还有体征细节如皮纹不对称、下肢不等长、髋关节活动异常;早产儿和有家族史的宝宝更需密切监测髋关节情况。
一、不同年龄段症状表现
新生儿和婴儿期(0-6个月)
单侧脱位:患侧下肢活动减少,蹬腿力量较健侧弱。外观上可见患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增多、加深,双侧下肢不等长,患侧下肢相对较短。Ortolani征(弹进试验)阳性,检查者将宝宝髋关节屈曲、外展时,可感觉到股骨头滑入髋臼的弹响;Barlow征(弹出试验)阳性,将髋关节内收、内旋时,可感到股骨头从髋臼内脱出的弹响。
双侧脱位:宝宝会出现会阴部增宽的情况,行走时呈“鸭步”,即双侧髋关节脱位时,宝宝站立和行走时,双下肢外旋,步态不稳,左右摇摆如鸭子走路。
幼儿期(1-3岁)
主要表现为跛行,单侧脱位时,患侧下肢缩短,行走时骨盆向患侧倾斜,躯干向患侧弯曲;双侧脱位时,步态更明显异常,走路时腰部前凸增加,臀部后翘,呈现典型的“摇摆步态”。同时,患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外展受限明显。
二、体征相关细节
皮纹不对称:在新生儿和婴儿中,观察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是重要的检查方法。正常情况下,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应该是对称的,如果患侧出现褶皱增多、加深或两侧数量不等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髋关节脱位。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时,患侧髋关节周围的组织受到影响,导致皮肤褶皱发生变化。
下肢不等长:由于脱位侧下肢发育受到影响,长度会短于健侧。可以通过测量双侧下肢的长度来发现这一体征,一般在新生儿期就可能出现细微的不等长,随着宝宝生长,差异会逐渐明显。
髋关节活动异常:对于怀疑髋关节脱位的宝宝,进行髋关节活动检查很关键。患侧髋关节外展幅度明显小于健侧,这是因为脱位后髋关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导致活动范围受限。例如,在给宝宝进行髋关节外展动作时,能感觉到患侧受限,而健侧可以轻松外展到较大角度。
三、特殊人群及相关情况
早产儿:早产儿发生髋关节脱位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早产儿髋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发育不成熟有关。对于早产儿,在出生后应密切观察髋关节的情况,定期进行髋关节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因为早产儿自身的生理特点使得其髋关节稳定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脱位情况,所以需要更加细致的监测。
有家族史的宝宝:如果家族中有髋关节脱位的病史,那么宝宝发生髋关节脱位的概率会增加。这类宝宝从出生后就应该加强髋关节的监测,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髋关节的发育结构,导致髋关节脱位的易感性增加。家长需要更加留意宝宝下肢的活动、皮纹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