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溶血性贫血可引发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肾功能损害与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有关,儿童更敏感;心力衰竭与贫血致心脏负荷过重及毒性物质损伤心肌有关,女性需关注;休克因急性大量溶血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及血管扩张引发,儿童更迅速;DIC因溶血激活凝血系统,老年患者病情更复杂,需监测相关指标。
一、肾功能损害
自身溶血性贫血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尤其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经过肾脏滤过,若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会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堵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进而引起少尿、无尿等肾功能衰竭表现。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其发生机制与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对肾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机体溶血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灌注减少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肾功能损害可能更为敏感,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变化。
二、心力衰竭
溶血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物会影响心脏功能。一方面,贫血导致心脏需代偿性增加输出量以满足机体需求,长期如此可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另一方面,血红蛋白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可能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慢性溶血性贫血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在评估时需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如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的射血分数等,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可能在心脏代偿能力上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心力衰竭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等。
三、休克
严重的自身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休克,特别是急性大量溶血时,短时间内红细胞大量破坏,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同时,溶血产生的毒素可能引起血管扩张,进一步降低外周阻力,导致休克发生。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苍白、神志改变等休克表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容量相对较少,休克发生可能更为迅速,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补充血容量等抗休克治疗。在病史方面,若患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基础疾病,在感染等诱因下更容易诱发休克,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时识别并处理。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自身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红细胞破坏过程中,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溶血释放的红细胞膜成分等可作为促凝物质,促使凝血因子活化,形成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出血倾向。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和凝血功能调节能力下降,发生DIC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并干预DIC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