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式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间歇导尿(早期开始且注意无菌及个体差异)、盆底肌训练(长期坚持)、药物治疗(α受体阻滞剂可改善排尿困难,胆碱能受体激动剂能兴奋逼尿肌但需注意副作用);手术治疗有膀胱扩大术(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者,有风险需长期训练)和尿流改道术(上尿路损害严重时采用,需注意护理和监测),治疗需综合患者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多数患者症状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一、非手术治疗
间歇导尿: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开始间歇导尿有助于维持膀胱的生理容量和压力,减少膀胱感染和上尿路损害的风险。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等情况,可每4-6小时导尿一次,但具体频率需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口径的导尿管,避免对尿道造成损伤,同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盆底肌训练:通过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等,有助于改善盆底肌的功能,对于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对于女性患者,盆底肌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控制排尿功能;对于男性患者,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但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训练才能看到效果。
药物治疗: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等,可松弛膀胱颈和前列腺部位的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的症状。但对于有严重低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引起血压进一步下降。
胆碱能受体激动剂:比如氯化氨甲酰甲胆碱,能够兴奋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的收缩力。但使用这类药物时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并且对于存在尿路梗阻等情况的患者要慎用。
二、手术治疗
膀胱扩大术: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手术扩大膀胱容量,使其能够储存更多尿液,减少不自主的排尿。例如,对于一些因脊髓损伤导致膀胱容量严重减小的患者,膀胱扩大术可以改善其排尿相关的症状。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术后可能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而且术后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膀胱功能训练来维持手术效果。
尿流改道术:当神经源性膀胱导致上尿路损害严重,如出现严重肾积水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尿流改道术,如回肠膀胱术等。这种手术是将肠道改造成新的排尿通道,绕过原本功能异常的膀胱。但术后患者需要注意新的排尿通道的护理,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定期进行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特别考虑其生长发育的因素,手术的选择和术后护理都要更加谨慎;女性和男性患者在一些药物的使用上可能也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总之,通过合理的治疗,大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