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速率超骨髓代偿能力致贫血,症状因病情急缓有差异,急性溶血性贫血有起病急骤的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寒战高热等表现,慢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慢有贫血相关、轻度黄疸、肝脾肿大、胆石症等表现,不同人群症状有差异,需关注。
一、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
贫血表现:起病急骤,患者会迅速出现面色苍白。这是因为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例如,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与正常活泼好动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成人则会自觉头晕、乏力,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急性溶血性贫血时黄疸往往较为明显,皮肤可呈现柠檬色等黄染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皮肤较薄,黄疸表现相对更易观察到。
血红蛋白尿:患者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这是因为大量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经过尿液排出时使尿液颜色改变。这种情况在急性溶血性贫血中较为典型,是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经肾滤过的特征性表现。例如,在一些急性溶血发作时,患者第一次排尿就可发现尿液颜色异常。
寒战、高热:短时间内大量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物质可引起机体发热、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表现。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并及时处理;成人则可能出现明显的怕冷、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
二、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
贫血相关表现:起病缓慢,患者可能长期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但相对急性溶血来说程度可能稍轻。儿童可能生长发育迟缓,身高、体重增长速度可能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因为长期慢性贫血影响了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成人则可能在日常活动中逐渐出现体力不支,如爬楼梯时比以往更容易气喘吁吁。
黄疸:一般为轻度黄疸,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黄色。在病情稳定期可能不明显,但在溶血发作时可加重。例如,部分患者在感染、劳累等诱因下,黄疸会较平时加深。
肝脾肿大:长期溶血可导致髓外造血,肝、脾可代偿性肿大。儿童患者由于骨髓造血代偿空间较大,肝脾肿大可能更为明显,可在腹部触摸到肿大的肝脏或脾脏;成人患者也可触及肿大的肝脾,但可能不如儿童患者那么容易发现。
胆石症:慢性溶血时,胆红素代谢异常,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石症。这在一些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较为常见,胆石症可引起右上腹疼痛等相关症状,儿童患者发生胆石症相对较少,但也有个别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期间贫血症状相对加重;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来发现异常;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家族史的人群,出现相关症状时更应警惕溶血性贫血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