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失血性贫血,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识别与避免出血诱因,儿童要防外伤,成年人工作生活注意安全,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更要小心,积极治疗能引起出血的相关疾病;二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要补铁及维生素C,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选有氧运动;三是特殊人群重点防护,孕产妇孕期产检、补充营养,分娩及产后注意,老年人控制基础疾病、避免摔倒、定期体检。
一、识别与避免出血诱因
外伤方面:对于儿童,要加强看护,避免磕碰等外伤情况发生,因为儿童好动且自我保护意识弱,容易出现意外外伤导致出血;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要注意安全操作,如建筑工地工人需规范佩戴防护用具,避免因工伤导致外伤出血。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人群,更要格外小心,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外伤的活动。
疾病方面:积极治疗能引起出血的相关疾病,如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要规范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因为消化性溃疡可能会导致消化道出血;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若月经过多可能引发失血性贫血,需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补充铁元素: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像红肉(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豆类等。以红肉为例,每100克牛肉中含铁量较高,能为身体补充造血所需的铁元素。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相对更易缺铁,要尤其注意铁的摄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需要充足的铁来支持造血,可适当通过食物补充铁。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所以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柠檬、西兰花等。例如,每天吃1-2个橙子,就能获取足够的维生素C来辅助铁的吸收。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身体各器官正常运转,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长期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进而可能影响造血系统的正常功能。
适度运动: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从而间接预防失血性贫血的发生。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引发出血。
三、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孕产妇:孕期要定期产检,关注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孕中晚期要注意补充营养,尤其是铁、蛋白质等。分娩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在分娩过程中如有出血情况要及时处理。产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观察恶露情况,如有异常出血及时就医。因为孕产妇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都有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用降压药等相关药物,保持血压稳定。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摔倒等情况,因为老年人骨骼脆弱,摔倒后容易导致骨折等外伤出血。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相关问题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