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部外伤、眼部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全身性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不同原因导致眼底出血的机制和影响各有不同,且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和风险因素各异。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周细胞凋亡等,进而导致眼底出血。研究显示,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及出血情况,尤其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进展可能更为隐匿且需特别关注,因为视网膜血管的损伤可能影响视力发育。
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视网膜静脉阻塞,可能与血管老化、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而年轻人出现视网膜静脉阻塞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眼部血管炎症等因素相关。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发眼部血管炎症,导致静脉阻塞进而引起眼底出血。
眼部外伤
眼部受到撞击、挫伤等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无论是儿童玩耍时的意外碰撞还是成年人因工作、运动等导致的眼部外伤,都有可能引发眼底出血。儿童由于活动较为活泼,眼部外伤导致眼底出血的情况并不罕见,且儿童眼部组织较为娇嫩,外伤后的恢复情况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视力发育尚未成熟,眼底出血可能对视觉功能造成更严重的长期影响。
眼部炎症性疾病
葡萄膜炎: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可累及眼底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破裂出血。例如,VKH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可引起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同时伴有眼底脉络膜血管的炎症性改变,进而出现眼底出血。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对于女性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因素,且在治疗葡萄膜炎引起的眼底出血时,需要兼顾炎症的控制和出血的处理,由于炎症的存在,出血可能更容易反复。
全身性血管性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眼底视网膜血管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血管壁弹性下降,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中,眼底出血的发生率与血压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血压长期居高不下会显著增加眼底出血的风险。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老化基础上血压波动,更易出现眼底血管的损伤和出血。而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孕妇可出现严重的眼底血管病变,包括眼底出血,这是因为妊娠期特殊的生理状态下,血压升高及全身血管的改变累及眼底血管所致,严重时可影响孕妇的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
动脉硬化:全身动脉硬化可累及眼底血管,使血管弹性减退、狭窄等,影响眼底血液循环,导致出血。动脉硬化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进而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的人群,无论是脑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还是眼底动脉硬化,都需要关注全身血管的病变情况,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眼底血管的变化往往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局部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