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尿失禁的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变化(盆底肌松弛、膀胱功能减退)、疾病因素(泌尿系统疾病如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药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饮水习惯、肥胖)以及其他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
一、生理结构变化导致的原因
(一)盆底肌松弛
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盆底肌会逐渐变得松弛。盆底肌就像一个“吊床”,支撑着膀胱、尿道等盆腔器官。当盆底肌松弛时,对膀胱和尿道的支撑力量减弱,就容易出现尿失禁现象,这种情况在女性老人中相对更为常见,因为女性的盆底结构相对更易受到妊娠、分娩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二)膀胱功能减退
老人的膀胱肌肉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膀胱的容量可能会减小,同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也会下降。例如,膀胱的顺应性降低,不能很好地储存尿液,稍微有一点尿液就会产生强烈的排尿感,从而导致尿失禁。
二、疾病因素导致的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前列腺增生:男性老人中前列腺增生较为常见,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尿液潴留,当膀胱过度充盈时,就会出现充溢性尿失禁,即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
2.泌尿系统感染:老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刺激会使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即患者有强烈的排尿欲望但难以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
3.膀胱结石:膀胱内的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引起膀胱痉挛,导致排尿异常,出现尿失禁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尿痛、血尿等症状。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老人如果发生脑卒中,病变可能影响到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或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膀胱的排尿功能失调,出现尿失禁,这种尿失禁可能表现为多种类型,如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等。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包括膀胱和尿道周围肌肉的控制,可能引起排尿困难,进而出现尿失禁现象。
三、药物因素导致的原因
一些老人可能因患有其他疾病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排尿功能导致尿失禁。例如,一些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某些利尿剂可能会增加尿液生成,导致排尿次数增多,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四、生活方式因素导致的原因
(一)饮水习惯
如果老人饮水过多,尤其是在晚上大量饮水,会使夜间尿液生成增多,增加排尿频率,容易在睡眠中发生尿失禁。但如果老人饮水过少,导致尿液浓缩,也可能刺激膀胱,引起排尿异常。
(二)肥胖
肥胖的老人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会增加腹部压力,对膀胱造成压迫,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容易引发尿失禁。
五、其他因素导致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老人如果因为尿失禁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尿失禁的症状。例如,焦虑情绪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
(二)环境因素
老人如果行动不便,不能及时到达厕所,或者厕所环境不舒适、不便捷,也可能导致老人因为来不及排尿而发生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