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肋间神经痛归为“胁痛”范畴,认为与肝胆经络不畅、气血失调等有关,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瘀血阻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湿热蕴结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针灸治疗(选局部和远端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止痛)、推拿按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等),不同人群接受中医治疗肋间神经痛时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中医对肋间神经痛的认识
中医虽无“肋间神经痛”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范畴。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经络不畅、气血失调等因素相关。例如,情志不遂可导致肝郁气滞,气郁日久化火,灼伤心肝之阴;或因跌仆损伤等导致瘀血阻滞胁络;亦有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流注肝胆经络,影响气血运行而发为胁痛。
二、中医治疗肋间神经痛的方法
1.中药内服
肝郁气滞型: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香附、枳壳能协助柴胡理气,川芎活血行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中的药物具有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可缓解肋间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及不适症状。
瘀血阻络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生地、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柴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肋间神经痛。
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柴胡疏肝解郁。该方中的清热利湿药物能清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湿热对经络的阻滞,达到止痛目的。
2.针灸治疗
选穴:常选取局部穴位如膻中、日月、期门等,以及远端穴位如太冲、行间、阳陵泉等。膻中为气会,可理气宽胸;日月、期门是肝经的募穴,能调理肝胆气机;太冲、行间为肝经的荥穴、输穴,可疏肝理气;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能疏泄肝胆经气,通络止痛。
作用机制: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针灸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3.推拿按摩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推拿者运用揉、按、滚、擦等手法,在胁肋部及相关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操作。揉按胁肋部可缓解肌肉紧张,滚法能放松肌肉组织,擦法可促进局部气血流通。
作用效果:推拿按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经络阻滞,从而缓解肋间神经痛。对于因肌肉紧张、气血不畅导致的肋间神经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人群在接受中医治疗肋间神经痛时需注意:儿童由于机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应慎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针灸或推拿手法,且需由专业中医儿科医生操作;女性在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进行针灸治疗时需告知医生,避免选取过于通经活血的穴位;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病史的患者,在进行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前需充分评估风险,确保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