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需通过病史采集(问家族遗传、起病及腰部外伤史)、体格检查(查腹部血管杂音、四肢血压)、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液生化-肾功能及RAAS)、影像学检查(超声、CTA、MRA)及肾动脉造影(金标准)综合诊断,各检查有优缺,需依患儿情况合理选并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小儿生理特点权衡利弊。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血管杂音,于脐周及腰背部听诊,若闻及收缩期杂音,提示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等情况导致血流异常从而产生杂音;测量四肢血压,若双上肢血压与双下肢血压差异较大,如双下肢血压明显低于双上肢,要考虑主动脉缩窄等可能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相鉴别的情况,但肾血管性高血压时也可能因肾血流改变影响血压分布。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如肾小球肾炎等可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而单纯肾血管性高血压早期尿常规可基本正常,后期若肾功能受损可能出现蛋白尿等。
血液生化检查
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若肾血管性高血压病程较长导致肾功能损害,可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反映肾功能不全情况。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由于肾动脉狭窄,肾灌注减少,可刺激RAAS激活,表现为血浆肾素活性升高、血管紧张素Ⅱ升高、醛固酮可能升高,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AAS多无明显异常激活。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初步观察肾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形态、内径及血流情况,能发现肾动脉狭窄处的血流紊乱及流速增快等改变,且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对于肾动脉远端分支及一些细微病变可能显示不清。
超声造影:能更清晰地显示肾动脉及肾脏实质的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尤其对一些轻度狭窄或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CT血管造影(CTA):能够清晰显示肾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结构,准确判断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之一,可提供详细的血管形态学信息,但需注射含碘对比剂,存在一定过敏风险及肾功能影响可能,需权衡利弊。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对比剂,对肾功能影响小,可多平面成像,清晰显示肾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对比剂过敏等不适合行CTA检查的患儿,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异物等情况限制其应用。
肾动脉造影
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肾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还能同时进行介入治疗,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对比剂不良反应等,一般在其他检查高度怀疑肾血管性高血压且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及考虑介入治疗时才选择。
小儿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需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不同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并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同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如小儿肾功能相对较弱,在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需更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