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失语针灸治疗需遵循选穴原则,主穴有廉泉、金津玉液、通里等,配穴依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类型而异,针灸频率每周3-5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针灸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选穴原则
根据脑梗死失语的中医理论,多从经络循行及失语的不同类型来选穴。一般选取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等相关经络的穴位。例如,对于运动性失语,常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对于感觉性失语,常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等。
二、常用穴位及操作方法
(一)主穴选择
1.廉泉穴
位置: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操作方法:直刺0.5-0.8寸,采用提插补泻法,以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度。
2.金津、玉液穴
位置:金津穴在舌下系带左侧,玉液穴在舌下系带右侧。
操作方法:点刺出血,一般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少量血液,此法对于改善语言障碍有一定作用,尤其适用于痰热阻络型失语患者。
3.通里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操作方法:直刺0.3-0.5寸,可采用捻转补泻法,对于改善语言运动功能有帮助,与心经相关,心经气血通畅有助于语言功能恢复。
(二)配穴选择
1.对于风痰阻络型失语
加用丰隆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操作方法:直刺1-1.5寸,采用泻法,丰隆为祛痰要穴,可化风痰,改善痰阻经络导致的失语。
加用阴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操作方法:直刺1-2寸,用泻法,阴陵泉可健脾化湿,从根源上减少痰浊生成。
2.对于气虚血瘀型失语
加用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操作方法:直刺1-2寸,采用补法,足三里为补益气血要穴,可补益脾胃之气,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虚血瘀导致的失语。
加用血海穴:位置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操作方法:直刺1-1.5寸,用补法,血海可活血补血,改善血瘀状况。
三、针灸频率及疗程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每周进行3-5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15次为一个疗程。具体的频率和疗程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年轻、体质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增加针灸频率;而对于年老体弱、体质较差的患者,则需适当减少频率,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脑梗死相对较少见,但若发生失语进行针灸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进针的深度和力度,要更加轻柔,避免儿童因恐惧或不配合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针灸操作时,进针要更加谨慎,防止发生断针等意外情况。对于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明显的老年患者,在补泻手法的运用上要更加注重补法的应用,以避免耗伤正气。
(三)孕妇患者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廉泉、金津玉液等穴位在孕妇针灸时需谨慎使用,因为这些穴位的刺激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等情况,一般不建议对孕妇进行针对脑梗死失语的常规针灸治疗,除非经过充分评估且有明确的医疗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