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的检查包括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肾功能活检。尿液检查中尿常规可初步筛查肾损伤,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反映蛋白丢失情况;血液检查的肾功能指标中血清肌酐等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血常规可观察是否贫血;影像学检查里超声是常用筛查方法,CT能清晰显示肾损伤程度范围,MRI适用于特定患者;肾功能活检可明确不明原因肾损伤病理类型但有创有风险。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地反映肾脏的蛋白丢失情况。肾损伤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可能导致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以评估蛋白尿的程度。比如,肾小球肾炎继发肾损伤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会高于正常水平。在生活方式方面,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尿蛋白增多,所以留取24小时尿标本时需避免剧烈运动等影响因素。
血液检查
肾功能指标
血清肌酐(Scr):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肾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血清肌酐会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肌酐值范围不同,儿童的肌酐水平通常低于成人。例如,婴儿的血清肌酐正常范围一般比儿童更低。对于有慢性肾病病史的患者,血清肌酐的监测尤为重要,能及时发现肾功能的变化。
血尿素氮(BUN):也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之一,但血尿素氮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所以其特异性不如血清肌酐。不过,在肾损伤时,血尿素氮也会升高,结合血清肌酐等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肾功能。
血常规:肾损伤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观察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例如,创伤性肾损伤导致大量失血时,血常规会显示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对于儿童肾损伤患者,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对于老年肾损伤患者,贫血可能会加重其心脑血管的负担,需及时评估和处理。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肾损伤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初步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能发现肾脏是否有包膜下血肿、肾周血肿等。超声检查无创、方便,可多次重复检查。对于儿童肾损伤,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为儿童对辐射较为敏感,而超声无辐射;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肾脏的结构,准确判断肾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如肾皮质裂伤、肾实质内血肿等。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肾脏的血供情况。在年龄方面,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CT检查时需要谨慎,防止发生对比剂肾病。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肾损伤的诊断中也有一定应用,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I可以多方位成像,更清楚地显示肾脏的细微结构,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能需要镇静处理。
肾功能活检
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肾损伤,肾功能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肾病综合征合并肾损伤的患者,肾活检可以明确是微小病变型肾病还是其他病理类型的肾病,从而指导治疗。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的操作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对于老年患者,需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活检的耐受性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