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中BRCA等基因及相关综合征可致风险升高;激素因素里排卵、激素替代治疗有影响;生育因素中妊娠次数少、未生育及母乳喂养少会有作用;环境因素包含化学物质接触、饮食习惯、吸烟等影响;年龄方面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渐升,50-60岁左右达高峰。
一、遗传因素
1.BRCA基因相关:BRCA1和BRCA2基因是与卵巢癌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如果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患卵巢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BRCA1突变女性一生患卵巢癌的风险约为39%,BRCA2突变女性一生患卵巢癌的风险约为11%-23%。这种遗传因素在家族性卵巢癌中较为常见,往往呈现出家族聚集性。对于有此类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尤其是女性,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卵巢相关的监测。
2.其他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综合征也与卵巢癌的发病有一定关联。林奇综合征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种系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也会升高。
二、激素因素
1.排卵因素:持续排卵会使卵巢表面上皮不断损伤与修复,这个过程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未产妇、初潮过早(如<12岁)、绝经晚(如>50岁)、不孕等情况都与排卵增多相关。例如,未产妇相对于经产妇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未产妇一生中排卵次数更多,卵巢上皮受到的损伤和修复机会也就更多。
2.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雌激素联合孕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疗也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显示,使用激素替代治疗5年以上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会有所上升。不过,这种风险会在停止激素替代治疗后逐渐降低,但对于长期使用该治疗方法的人群,需要谨慎评估其患卵巢癌的风险。
三、生育因素
1.妊娠次数:妊娠次数少或未生育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妊娠过程可以抑制排卵,减少卵巢上皮的损伤与修复次数。例如,从未生育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比经产妇高。
2.哺乳因素:母乳喂养对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有一定作用。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对卵巢癌的保护作用可能越强。这是因为母乳喂养期间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减少了卵巢上皮的损伤机会。
四、环境因素
1.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石棉、滑石粉等物质的人群,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能会升高。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影响卵巢的正常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2.饮食习惯:高脂肪饮食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病有关。有研究发现,高脂肪摄入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一些研究还提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卵巢癌发病相关,而阳光照射不足等因素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卵巢癌发病风险。
3.吸烟:吸烟也是卵巢癌的一个危险因素。吸烟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比不吸烟女性高。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会进入人体循环,影响卵巢的正常细胞代谢等过程,增加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
五、年龄因素
卵巢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风险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通常在50-60岁左右达到发病高峰。这可能与卵巢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累积影响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的修复能力下降,DNA损伤更容易积累,从而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对于老年女性,需要更加重视卵巢癌的筛查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