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与白血病在疾病本质、血常规、骨髓象、临床表现及特殊人群情况上有区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是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病;血常规上前者主要血小板减,后则白细胞等常异常;骨髓象前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后者原始幼稚细胞大量增生;临床表现前者以皮肤黏膜出血等为主,后者有贫血、发热、浸润表现;特殊人群中儿童、女性、老年人患两者时各有不同情况需关注处理。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有关。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被过度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血常规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患者血常规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正常。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可低于20×10/L,而白细胞计数多在(4-10)×10/L,血红蛋白也多在正常范围。
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往往有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升高或降低,同时常伴有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减少。比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也可正常或降低,血红蛋白多低于正常,血小板也明显减少。
骨髓象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患者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有成熟障碍。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核细胞分类中,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而幼稚型、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
白血病患者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大量增生,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象中原始粒细胞≥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20%。
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但一般无明显贫血和发热(除了感染相关的发热)。儿童患者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有发热。
白血病患者除了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表现外,还常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以及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多为反复发热,且易合并感染。此外,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骼疼痛等表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骨和关节疼痛。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时,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因为严重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白血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由于白血病治疗中的化疗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导致身高增长缓慢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指标。
女性: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等出血表现加重的情况,需注意观察和对症处理。女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化疗药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可能导致生育功能受影响,在治疗前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相关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时,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出血后恢复能力较差,需更谨慎处理出血情况。老年人患白血病时,身体耐受性较差,化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需更加慎重,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因为化疗药物可能对老年人的重要脏器功能产生更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