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卫生、控制基础疾病、慎用某些药物以及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是预防青光眼的重要举措。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35岁以上定期查眼,高危人群更频查;避免长时间用眼、注意用眼环境;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控好基础病;慎用激素类、散瞳剂等药物;老年人注重定期检查防受伤,儿童注意观察眼部异常及遵医嘱用药。
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护眼部健康。研究表明,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可降低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同时,要控制盐分摄入,高盐饮食可能会使眼压升高,增加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2.适度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眼压。但要注意避免剧烈低头、倒立等动作,这类动作可能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回流,对眼压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方式。
二、定期眼部检查
1.常规眼科检查:3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眼压是青光眼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之间,当眼压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要进一步排查青光眼。眼底检查可以观察视神经的形态等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青光眼的迹象。
2.高危人群重点检查: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度数大于600度)、糖尿病患者等属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更频繁地进行眼部检查,建议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眼部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注意用眼卫生
1.避免长时间用眼: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5~10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会使眼部肌肉紧张,眼压升高,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
2.注意用眼环境:在光线充足但不刺眼的环境下用眼。过强或过暗的光线都会对眼睛造成不良影响,过强的光线可能会刺激眼睛,过暗的光线会使眼睛调节过度,容易导致眼部疲劳和眼压波动。
四、控制基础疾病
1.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些并发症可能会继发青光眼。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高血压患者:平稳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同时也会影响青光眼患者的病情进展。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期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
五、慎用某些药物
1.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增加青光眼的发生风险。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类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并密切监测眼压。
2.散瞳剂:某些散瞳剂可能会引起眼压升高,对于有青光眼潜在风险或青光眼患者,使用散瞳剂前应告知医生,由医生评估风险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部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增加。老年人应更加注重定期眼部检查,一旦出现视力模糊、眼胀、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在运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更加小心,避免眼部受伤,因为眼部受伤也可能诱发青光眼。
2.儿童:先天性青光眼在儿童中也可能发生,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眼部情况,如发现儿童怕光、流泪、视力不佳等,应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儿童用药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眼压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