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与侵蚀性葡萄胎均为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前者继发于葡萄胎、流产等,后者继发于葡萄胎妊娠;病理上绒癌滋养细胞极度不规则增生、无绒毛结构,侵蚀性葡萄胎有相似水泡状组织及绒毛结构;临床表现上绒癌阴道不规则流血等,侵蚀性葡萄胎多为葡萄胎排空后阴道流血等;诊断均需血β-HCG测定等,组织学上有区别;治疗均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预后绒癌与侵蚀性葡萄胎不同,育龄及有妊娠相关病史人群需关注自身状况及时就医检查。
一、定义与来源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多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
侵蚀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均继发于葡萄胎妊娠,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内。
二、病理特点
绒毛膜癌:显微镜下可见滋养细胞极度不规则增生,增生与分化不良的滋养细胞,排列成片状,侵入子宫内膜和肌层,并伴有大量出血坏死,绒毛结构消失。
侵蚀性葡萄胎:显微镜下可见侵入子宫肌层的水泡状组织的形态和葡萄胎相似,可见绒毛结构及滋养细胞增生和分化不良。
三、临床表现
绒毛膜癌:在葡萄胎排空、流产或足月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是最常见的症状。肿瘤穿破子宫可致腹腔内出血及腹痛。转移灶表现因转移部位不同而各异,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阴道、盆腔、肝、脑等。
侵蚀性葡萄胎:多在葡萄胎排空后出现阴道持续或间断流血。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性增大。转移灶症状和体征视转移部位而异,常见转移部位是肺,表现为咳嗽、咯血等;转移至阴道可见紫蓝色结节;转移至脑部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绒毛膜癌:
血β-HCG测定:在葡萄胎排空、流产或足月产后,血β-HCG持续异常升高。
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或见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区域,或团块内有不规则无回声区。
CT或MRI检查:可显示转移灶情况,如肺部转移灶表现为肺部结节或片状阴影等。
组织学诊断:子宫肌层或其他部位的切片中,见到绒毛结构或绒毛退变痕迹,则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若仅见成片滋养细胞浸润及坏死出血,未见绒毛结构者,诊断为绒毛膜癌。
侵蚀性葡萄胎:
血β-HCG测定:葡萄胎排空后血β-HCG曾一度正常后又升高,呈平台期或持续上升。
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或可见肌层内有边界不清的无回声区。
组织学诊断:在子宫肌层或子宫外转移灶中若见到绒毛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则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五、治疗原则
绒毛膜癌: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对于年轻未生育者,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对于无生育要求的低危无转移患者,可考虑全子宫切除术;对于有转移的高危患者,采用联合化疗方案。
侵蚀性葡萄胎: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多数患者可通过化疗治愈,对于病灶局限于子宫、化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
六、预后情况
绒毛膜癌: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是否转移、转移部位、治疗是否及时规范等。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后,部分患者可治愈,但如果发生广泛转移,尤其是脑转移等,预后较差。
侵蚀性葡萄胎: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化疗可治愈,且一般不影响生育功能,但少数患者可发生复发或转移,预后相对绒毛膜癌要好。
特殊人群提示
育龄女性:若出现葡萄胎排空后或流产、足月产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因为绒毛膜癌和侵蚀性葡萄胎均好发于育龄女性,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重大。
有妊娠相关病史人群:既往有葡萄胎妊娠、流产或足月产病史者,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血β-HCG检测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绒毛膜癌或侵蚀性葡萄胎,及时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