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索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由鞘膜内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临床表现为阴囊上方或腹股沟区肿块等,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手术需注意彻底处理鞘突管等。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精索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类型,鞘膜是包裹睾丸和精索的一层膜,分为脏层和壁层,正常情况下鞘膜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精索鞘膜积液是指精索部位的鞘膜囊内液体积聚过多而形成的囊肿。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精索部位的鞘突管未闭合,腹腔内的液体可通过未闭合的鞘突管流入精索鞘膜内,从而形成精索鞘膜积液,多见于儿童。胎儿时期鞘突管的闭合异常是主要的先天性病因,不同年龄段儿童发生精索鞘膜积液与鞘突管闭合情况的关联不同,新生儿期鞘突管未闭合的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会逐渐闭合,但仍有一定比例会形成积液。
2.后天性因素:外伤、炎症等后天因素也可引起精索鞘膜积液。外伤可能导致精索部位的鞘膜受到损伤,影响其正常的液体吸收和分泌平衡,从而引起积液;炎症如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进而引发精索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成年人群中相对多见,有附睾炎病史的人群发生精索鞘膜积液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肿块:患者可在阴囊上方或腹股沟区发现肿块,肿块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有囊性感,一般无疼痛,但如果积液量较大或发生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坠胀感或疼痛。儿童患者的精索鞘膜积液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有一定改变,站立或行走时肿块可能稍增大,平卧后可缩小;成年患者的肿块相对较固定。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发现。如果积液合并感染,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
2.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可触及精索部位的囊性肿块,肿块与睾丸可区分开,透光试验呈阳性,即肿块能透光,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光线可透过。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质地等情况,结合透光试验等基本检查来初步怀疑精索鞘膜积液。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精索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精索部位的液性暗区,明确积液的范围、大小等情况,还能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精索囊肿等。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的精索鞘膜积液,尤其是婴儿时期的精索鞘膜积液,有一定的自行吸收可能,可先进行观察等待,定期复查超声,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但观察期间要注意避免剧烈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导致积液增多。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鞘突管闭合的情况。
2.手术治疗:当精索鞘膜积液体积较大、有明显症状或观察等待无效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突管高位结扎术,通过手术将未闭合的鞘突管结扎,阻断腹腔液体流入精索鞘膜的通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适应人群包括积液较大影响生活质量、积液合并感染经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的操作细节和风险略有不同,儿童患者手术相对更要注意精细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成年患者手术则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等。
六、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精索鞘膜积液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预后较好。手术治疗的患者多数可取得良好效果,积液不再复发。但如果是先天性因素导致的精索鞘膜积液,在手术时要注意彻底处理鞘突管,否则可能会有复发的风险。对于术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儿童患者术后还要注意观察阴囊及精索部位的恢复情况,定期复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