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瘫患儿存在多方面异常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智力障碍、癫痫发作、视觉和听觉障碍等,运动发育落后因脑部运动中枢受损且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姿势异常与异常肌张力有关,肌张力异常分增高和减低,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和病理反射引出,约25%伴智力障碍、部分有语言障碍,约1/3合并癫痫,约50%有视觉障碍、约30%有听觉障碍。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异常肌张力导致的姿势异常,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出现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肌肉张力调节失衡,异常的肌张力持续存在,从而导致身体保持异常的姿势状态。早产儿由于在子宫内的生长环境和出生时的情况可能导致脑部损伤,进而引发这种异常姿势。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多见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检查患儿肢体屈伸时,感觉到明显的抵抗感。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肌张力的调节,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早产儿发生脑部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当脑部损伤影响到相关神经传导通路时,就容易出现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肌张力减低:可见于迟缓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形似“青蛙腿”。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肌肉失去正常的紧张度。早产儿脑发育尚未完善,若存在脑损伤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肌张力减低的表现。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逐渐消失。而早产儿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存在,拥抱反射6个月后仍活跃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进程,使得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退。早产儿本身脑发育不成熟,若有脑损伤因素,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情况更易发生。
病理反射引出:如2岁以后还可引出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病理反射。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被破坏,出现异常的神经反射。早产儿如果存在脑损伤等情况,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就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引出的现象。
智力障碍
约25%的早产儿脑瘫患儿伴有智力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例如在认知、语言等方面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部损伤累及了与智力相关的脑区,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学习等功能。早产儿脑发育相对脆弱,在出生前后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脑损伤,进而影响智力发育。
语言障碍:部分早产儿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语言功能发育受影响。早产儿若有脑损伤,可能影响语言相关脑区的正常发育,从而出现语言障碍。
癫痫发作
约1/3的早产儿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多在婴儿期至儿童期发病。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可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发生脑损伤的风险较高,脑损伤后容易引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视觉、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约50%的早产儿脑瘫患儿有视力障碍,常见的有斜视、眼球震颤、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散光)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累及了视觉中枢或相关传导通路。早产儿由于眼脑发育不完善,出生前后的损伤容易影响视觉系统的正常发育。
听觉障碍:约30%的早产儿脑瘫患儿存在听力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听觉中枢或听神经传导。早产儿在宫内或出生时的不良因素容易导致听觉系统相关脑区或神经受损,进而出现听力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