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包括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如细菌感染的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患者,病毒感染的病毒性肝炎、EB病毒感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患者)。
一、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1.细菌感染患者
某些细菌感染可引发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细菌产生的一些毒素等物质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在儿童群体中,肺炎链球菌感染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肺炎链球菌的侵袭,从而成为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之一。对于患有肺炎链球菌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儿童,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是否出现溶血性贫血情况。
大肠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因接触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进而增加患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风险。
2.病毒感染患者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在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红细胞被破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病情迁延不愈,机体长期处于免疫激活状态,相对更容易发生溶血性贫血。在成年人中,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人群属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EB病毒感染也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儿童感染EB病毒后,部分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儿童的免疫系统在应对EB病毒时可能出现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所以儿童EB病毒感染患者是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之一。
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例如,T细胞功能下降,细胞免疫能力减弱,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也有所降低。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且感染后发生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风险增加。老年人若患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由于自身免疫清除病原体的能力较弱,红细胞更容易受到感染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破坏,从而成为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2.免疫缺陷患者
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体内免疫系统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无法正常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他们极易反复发生各种感染,而感染后发生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概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格外注重预防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评估是否出现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
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人体的CD4+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性溶血性贫血。艾滋病患者在感染相关病原体后,由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红细胞破坏机制更容易被激活,所以是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1.患有慢性肾脏病的人群
慢性肾脏病患者往往存在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等情况。同时,慢性肾脏病患者常需要长期进行透析等治疗,这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在合并感染时,更容易发生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例如,慢性肾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当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时,由于其免疫调节机制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加的风险较高,属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2.患有恶性肿瘤的人群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放化疗等治疗,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且肿瘤本身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平衡。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感染时,如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更容易出现感染性溶血性贫血。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若合并感染,就容易引发红细胞的破坏,成为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