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晚上不自觉惊厥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多方面因素。生理性因素有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睡眠周期特点;病理性因素包括发热性惊厥、低钙血症、癫痫、颅内感染等;其他因素有环境温度不适和喂养因素不当。
一、生理性因素
1.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宝宝尤其是月龄较小的婴儿,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中。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功能尚未完全建立,所以容易出现兴奋性较高的情况,从而导致晚上不自觉惊厥。例如,新生儿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相近,但树突与轴突少且短,髓鞘化不全,这使得神经冲动容易泛化,就可能引发惊厥。
这种情况多见于出生后3-6个月内的宝宝,随着宝宝月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多数会自行缓解。
2.睡眠周期特点
宝宝的睡眠周期与成人不同,浅睡眠所占比例较高。在浅睡眠阶段,宝宝可能会出现肢体抖动等类似惊厥的表现,但这并非真正的病理状态的惊厥。一般浅睡眠时脑电波会有一些低电压的快波,容易让家长误以为是惊厥。
宝宝的睡眠周期较短,浅睡眠和深睡眠交替频繁,这种睡眠特点在夜间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家长可能会观察到宝宝晚上有不自觉的类似惊厥的情况。
二、病理性因素
1.发热性惊厥
感染引起发热:当宝宝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容易出现发热症状。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体温快速升高时,宝宝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就可能引发惊厥。一般体温在38.5℃以上更容易发生。研究表明,约3%-4%的3个月-5岁儿童曾有过热性惊厥经历,多在发热初期体温快速上升时出现。
这种惊厥多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宝宝精神状态大多尚可。
2.低钙血症
钙代谢异常:宝宝如果存在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等情况,容易导致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导致血钙降低。血钙降低会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惊厥。例如,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妈妈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宝宝出生后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就容易出现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引起的惊厥多表现为手足抽搐、面部肌肉痉挛等,有时也可表现为晚上不自觉的惊厥,多在夜间发作,严重时可出现喉痉挛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癫痫
脑部异常放电:如果宝宝存在脑部结构异常、遗传代谢等问题,可能会引发癫痫。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惊厥发作。例如,婴儿痉挛症是婴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癫痫综合征,多在1岁以内起病,表现为频繁的点头样、鞠躬样或闪电样惊厥发作,常在夜间发作较为频繁。
癫痫引起的惊厥发作形式多样,需要通过脑电图等检查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4.颅内感染
病原体侵犯颅内:如脑膜炎、脑炎等颅内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侵犯宝宝的颅内组织,引起颅内炎症反应,导致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惊厥。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宝宝除了有惊厥表现外,还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
颅内感染引起的惊厥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三、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
温度不适:宝宝睡眠的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刺激宝宝,导致不自觉惊厥。例如环境温度过高时,宝宝可能因为过热而出现神经功能紊乱,引发惊厥;环境温度过低时,宝宝受到寒冷刺激,也可能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类似惊厥表现。
一般适宜的睡眠环境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较为合适。
2.喂养因素
过度喂养或喂养不足:过度喂养可能导致宝宝消化不良,出现腹胀等不适,从而影响睡眠,引发类似惊厥的表现;而喂养不足时宝宝处于饥饿状态,也可能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出现肢体抖动等情况。例如,宝宝夜间因为饥饿哭闹,可能表现出类似惊厥的动作,但这并非真正的惊厥病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