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问现病史中起病、诱因、输血史等,问既往史中血液疾病、感染、家族史等)、体格检查(观一般情况面色、巩膜、体温,查系统检查脾、心血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见红系相关改变及形态异常,生化见胆红素、LDH、尿胆原等异常,溶血特殊检查如Coombs试验等)、影像学检查(脾大明显者行腹部超声)。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对于儿童患者,需询问起病急缓,如是否突然出现面色苍白、黄疸等症状;成人则要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有无发热、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表现。例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可能会有睡眠后症状加重的情况。
了解有无食用蚕豆、服用特定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史,因为食用蚕豆可引起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相关的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可诱发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询问是否有输血史,既往有无溶血性贫血发作史。
2.既往史
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病史。对于女性患者,要询问月经史,月经过多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而严重的缺铁性贫血有时也会呈现溶血性贫血的一些特点。
了解有无感染史,某些感染如疟疾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有无家族史,某些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家族遗传倾向,需详细询问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患者。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观察患者的面色、巩膜颜色,有无黄疸。急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巩膜黄染提示胆红素升高。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长期慢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测量体温,若有发热,需考虑感染相关性溶血性贫血可能。
2.系统检查
检查脾脏,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脾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常伴有脾大。儿童患者的脾脏触诊要轻柔,避免造成损伤。
检查心血管系统,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率加快、心脏杂音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网织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是溶血性贫血的重要实验室证据之一。儿童患者的网织红细胞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注意参考范围。
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改变,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见球形红细胞增多,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见靶形红细胞等异常形态红细胞。
2.生化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提示红细胞破坏增多。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LDH是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酶,其升高提示红细胞破坏增加。
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增加,这是因为间接胆红素不能从肾脏排出,而肝脏处理后生成的直接胆红素增加,经肠道代谢后尿胆原增加。
3.溶血相关的特殊检查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红细胞表面有自身抗体,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自身抗体。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测定,用于诊断G-6-PD缺乏症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患者G-6-PD活性降低。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重要诊断依据,患者红细胞对补体敏感,在酸化的血清中,经37℃孵育后可发生溶血。
四、影像学检查
对于脾大明显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了解脾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病因诊断。儿童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调整仪器参数,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