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脂肪摄入)、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管理糖尿病、治疗慢性胰腺炎;定期体检筛查,高危人群重点筛查、一般人群常规体检,以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早期发现胰腺异常。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其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抵御细胞氧化损伤,降低患癌风险。例如,研究表明,每日摄入5种以上蔬菜和水果的人群,胰腺癌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建议每天蔬菜摄入量达到300-500克,水果摄入量100-200克。同时,增加全谷物、豆类等食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加工肉类中可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会增加胰腺癌发病几率。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取。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油脂中,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部分烘焙食品等。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脂肪供能占每日总能量的比例应控制在20%-30%以内,其中饱和脂肪供能占比应低于10%。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维持健康体重,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研究显示,经常运动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比缺乏运动者低。运动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可适当调整。年轻人可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而老年人则适合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3.戒烟限酒
戒烟:吸烟是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胰腺组织,增加癌变几率。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戒烟后,患胰腺癌的风险会逐渐降低,一般戒烟10年以上,风险可接近不吸烟者水平。
限酒:过量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而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男性每日饮酒量应不超过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38度白酒75克、或高度白酒50克),女性减半。
二、控制基础疾病
1.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降低胰腺癌发病风险。例如,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胰腺癌等疾病的发生几率。同时,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胰腺相关指标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胰腺病变。
2.慢性胰腺炎治疗:对于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炎症发作。因为慢性胰腺炎长期不愈可能逐渐发展为胰腺癌。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根据病情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等,定期进行胰腺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以便早期发现胰腺的异常变化。
三、定期体检筛查
1.高危人群重点筛查: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长期吸烟酗酒者、患有糖尿病且病程较长者等属于胰腺癌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胰腺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相关检查。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等情况,CA19-9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胰腺癌肿瘤标志物,但需要注意的是,CA19-9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胰腺癌,一些良性疾病如胰腺炎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所以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一般人群常规体检:一般人群也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腹部检查等项目,关注胰腺的健康状况。通过常规体检可以早期发现一些可能与胰腺癌相关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体检频率可根据年龄等因素适当调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包括胰腺检查在内的全面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