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多见于婴幼儿,因胎儿期发育异常致尿液排出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婴幼儿和儿童期常见,因连接部抗反流机制发育不完善致尿液反流);后天性因素有泌尿系统结石(各年龄段小儿均可发生,结石堵塞输尿管致尿液排出受阻)、泌尿系统感染(婴幼儿易发生,长期感染致输尿管功能改变引发积水)、外部压迫(各年龄小儿都可能因腹腔病变压迫输尿管导致)。
一、先天性因素
1.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UPJO)
发病机制:这是小儿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较常见的先天性原因。胎儿时期输尿管肾盂连接部发育异常,如狭窄、瓣膜、息肉等,导致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肾盂内尿液积聚,进而引起肾盂扩张,随后影响到输尿管,导致输尿管扩张。这种情况在胎儿期可能就已存在发育上的缺陷,随着孩子出生后身体的生长发育,尿液排出受阻的情况持续存在,就会逐渐出现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的表现。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先天性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约有一定比例是由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引起的,且多见于男性胎儿。
年龄因素:多见于婴幼儿时期,在新生儿筛查或者婴儿常规体检中可能会被发现相关异常。
2.膀胱输尿管反流(VUR)
发病机制: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抗反流机制发育不完善,当膀胱排尿时,尿液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引起肾盂和输尿管扩张。反流的尿液可能会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影响肾脏的正常排尿功能,长期的反流还可能导致肾脏感染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双肾积水和输尿管扩张的程度。膀胱输尿管反流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反流程度的不同,对肾脏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轻度反流可能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自行缓解的可能,但中重度反流则往往需要干预。
年龄因素: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较为常见,尤其是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其泌尿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情况。
二、后天性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
发病机制:虽然相对先天性因素来说在小儿中较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比如某些代谢性因素导致小儿泌尿系统出现结石,结石堵塞输尿管,引起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导致肾盂和输尿管扩张积水。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可能与饮食、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钙饮食、尿酸代谢异常等都可能增加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风险。当结石堵塞输尿管时,尿液无法顺利通过,肾盂内压力逐渐升高,就会出现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的情况。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小儿都有可能发生,但相对来说在较大儿童中可能因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不过总体发生率较成人低。
2.泌尿系统感染
发病机制:长期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输尿管管壁增厚、僵硬,影响输尿管的正常蠕动功能,从而引起尿液排出不畅,导致肾盂和输尿管扩张积水。例如,小儿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反复刺激输尿管,会使输尿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尿液的传输,进而导致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严重的泌尿系统感染还可能引起肾脏实质的损害,进一步加重肾脏的积水情况。
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和免疫功能的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女婴,由于尿道短等原因,感染风险更高,长期感染就可能引发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的情况。
3.外部压迫
发病机制:腹腔内的一些病变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引起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例如,腹膜后肿瘤、肿大的淋巴结等压迫输尿管,使尿液的正常流动受到阻碍,肾盂内尿液积聚,进而导致肾盂和输尿管扩张。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也是导致小儿泌尿系统梗阻的原因之一。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儿都可能因外部压迫因素导致双肾积水伴双侧输尿管扩张,但具体情况因压迫病变的发生部位和时间而异。例如,如果是儿童期出现的腹膜后肿瘤等病变,就可能影响到泌尿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