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方面儿童有生理性尿失禁可能,中老年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男性因前列腺增生等易患尿失禁;妊娠分娩可致女性盆底受损引发尿失禁;泌尿系统疾病中尿路感染等可致急迫性尿失禁,前列腺疾病可致充盈性尿失禁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可影响排尿控制致尿失禁;生活方式中液体摄入过多、肥胖、长期便秘会增加尿失禁风险;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尿失禁。
一、生理结构与功能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婴幼儿时期,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出现生理性的尿失禁,如3岁以下儿童的膀胱容量小、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完善等情况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一般可逐渐自行改善。而老年儿童若存在先天性的神经发育异常等问题,也可能引发尿失禁。
2.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男性随着年龄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升高,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进而可能导致充盈性尿失禁等情况。
(二)妊娠与分娩
女性在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膀胱,导致膀胱容量减小;而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使用产钳助产等情况,可能会损伤盆底肌肉和神经,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受损,产后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或混合性尿失禁等。
二、疾病相关因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尿路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会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敏感性增高,导致尿频、尿急,严重时可出现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往往难以控制排尿,在有尿意时很快就会排尿。
2.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膀胱频繁产生尿意,患者会表现出尿急、尿频,并且可能伴随急迫性尿失禁,其发病机制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逼尿肌异常收缩等有关,年龄因素在其中也有影响,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病。
3.前列腺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会造成尿道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尿液潴留,当膀胱过度充盈时,会出现尿液不自主溢出,即充盈性尿失禁;前列腺炎也可能影响前列腺的正常功能,导致排尿异常,引发尿失禁等症状。
4.泌尿系统结石:尿路结石,如膀胱结石等,会刺激膀胱黏膜,引起膀胱痉挛,出现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排尿疼痛、血尿等症状。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卒中:脑部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对排尿的控制中枢受损,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失禁,包括急迫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等不同类型,其发生与脑卒中损伤了大脑皮层对脊髓排尿中枢的调控有关。
2.脊髓损伤:脊髓受损会影响神经传导,使得脊髓低级排尿中枢与大脑高级中枢之间的联系中断或受到干扰,导致排尿反射异常,出现尿失禁,具体表现取决于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能是完全性尿失禁或部分性尿失禁等。
3.帕金森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尿障碍,包括尿失禁,其机制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膀胱功能失调有关。
三、其他因素
(一)生活方式因素
1.液体摄入过多: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喝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等,会增加尿液生成,超出膀胱的正常容纳能力,容易引发尿失禁,尤其是本身存在膀胱功能问题的人群更易受影响。
2.肥胖: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腹部压力,对盆底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盆底肌肉的支持功能,从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肥胖人群中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相对较高。
3.长期便秘:粪便长时间积聚在肠道内,会持续压迫膀胱,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进而可能引发尿失禁,同时长期便秘还可能影响盆底肌肉的正常状态。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尿失禁,例如一些利尿剂,会增加尿液排出量;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影响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抗抑郁药物等也可能对排尿功能产生影响,具体药物对排尿的影响因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排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