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包括营养缺乏相关病因和其他病因。营养缺乏相关病因中叶酸缺乏与年龄(婴幼儿喂养不当、孕妇叶酸缺乏、老年人吸收差等)、生活方式(酗酒、特殊职业出汗多等)、病史(慢性腹泻、小肠疾病等)有关;维生素B缺乏与年龄(婴幼儿母乳喂养不足、老年人吸收差等)、生活方式(严格素食、长期大量饮酒等)、病史(胃肠道疾病、恶性贫血等)有关。其他病因里药物因素与年龄(儿童、老年用药影响)、生活方式(长期服药未注意营养补充)、病史(药物相互作用)有关;遗传因素中一些遗传性疾病婴幼儿期发病,有遗传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一、营养缺乏相关病因
1.叶酸缺乏
年龄因素: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如长期单纯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富含叶酸的辅食,易出现叶酸缺乏。例如,6个月-2岁的婴幼儿,若母亲孕期叶酸摄入不足,且出生后未合理添加辅食,就可能因叶酸缺乏引发大细胞性贫血。对于孕妇而言,孕期叶酸缺乏会影响胎儿叶酸供应,导致新生儿叶酸储备不足。
生活方式:长期酗酒者,酒精会干扰叶酸的吸收、代谢等过程,使体内叶酸水平降低。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高温环境下工作者,因大量出汗导致叶酸流失增加,若未及时补充,也易出现叶酸缺乏性大细胞性贫血。
病史:患有慢性腹泻、小肠疾病等影响营养吸收的疾病时,会阻碍叶酸的吸收,如乳糜泻患者,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受损,叶酸吸收减少,进而引发大细胞性贫血。
2.维生素B缺乏
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维生素B摄入不足,婴儿易缺乏维生素B。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也较易出现维生素B缺乏。例如,老年人胃肠道黏膜萎缩,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从而增加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严格素食者,因植物性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长期素食易导致维生素B缺乏。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可影响维生素B的代谢,使其吸收利用障碍。
病史: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壁细胞分泌内因子减少,内因子是维生素B吸收必需的辅助因子,内因子缺乏会导致维生素B吸收不良;恶性贫血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内因子分泌不足,进而引起维生素B缺乏性大细胞性贫血。
二、其他病因
1.药物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如儿童长期使用对氨基水杨酸、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影响叶酸或维生素B的代谢,从而引发大细胞性贫血。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肝肾功能有所减退,使用一些经肝肾功能代谢的药物时,药物蓄积可能影响叶酸或维生素B的代谢过程,增加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若生活中未注意营养补充,可能因药物影响而出现大细胞性贫血。例如,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若同时饮食中维生素B摄入不足,就更容易发生大细胞性贫血。
病史:本身患有其他疾病正在服药的患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叶酸或维生素B的代谢。如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又患有其他疾病需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多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干扰叶酸或维生素B的代谢途径,导致大细胞性贫血。
2.遗传因素
年龄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在婴幼儿期即可发病。例如,遗传性乳清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从婴幼儿时期就会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同时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等表现。对于有遗传家族史的家族,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遗传患病风险,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可早期发现潜在的遗传因素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风险。
生活方式:一般生活方式对遗传因素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影响不大,但了解家族遗传病史对于早期预防和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液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病史:家族中有大细胞性贫血遗传病史的人群,自身患病风险增加。若有相关症状,应及时进行基因检测等检查,明确是否因遗传因素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