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甲胎蛋白);治疗有手术治疗(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局部治疗(射频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全身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一、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原发性肝癌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直径1cm左右的病变,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等。通过超声造影还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鉴别肝内囊性和实性病变。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肝病病史的人群,超声检查都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它无辐射且操作简便,但对于一些小的、位置较特殊的肿瘤可能存在漏诊风险。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CT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以及与血管的关系等。在动脉期肿瘤多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通过这种强化特点可与肝血管瘤等疾病相鉴别。不同年龄人群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含碘造影剂。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发现小肝癌、鉴别诊断方面优于CT。动态增强MRI扫描同样可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对于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MRI是更好的选择,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
1.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标志物之一,AFP≥400μg/L,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情况,应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但约30%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此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人群AFP的正常参考值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人血清AFP正常参考值<25μg/L,在肝病活动期等情况下AFP也可能会升高,需要动态观察其变化。
二、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一)手术治疗
1.肝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肿瘤局限、肝功能良好、无远处转移等,可考虑行肝部分切除术。手术切除的效果与肿瘤的大小、数目、部位以及患者的肝功能储备等密切相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风险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仍需根据具体的身体状况评估手术风险。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采取保肝等治疗措施。
2.肝移植术:适用于早期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无法进行肝切除的患者。肝移植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同时纠正肝硬化,但肝移植供体短缺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在考虑肝移植时,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等。
(二)局部治疗
1.射频消融:对于直径≤5cm的单发肿瘤或多发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3cm的肝癌,可采用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局部产生高温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射频消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局部复发及并发症等情况。
2.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经导管将化疗药物和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化疗药物持续作用于肿瘤细胞。对于有乙肝病史、长期饮酒等导致肝硬化的患者,TACE治疗后需要注意保护肝功能,预防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全身治疗
1.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药物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如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不同基因状态的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可能有所差异,在使用靶向药物前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2.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