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是由机械性或化学性损伤导致的晶状体混浊,是眼外伤常见并发症,其病理机制为晶状体纤维蛋白变性等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损伤类型包括钝挫伤、穿通伤及化学性损伤,各有不同病因及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有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确诊。治疗分保守与手术两种,保守治疗针对早期损伤或合并感染者,手术治疗则依据晶状体混浊程度等确定指征及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孕妇哺乳期女性治疗时需注意不同风险并采取相应建议。预防需职业防护及儿童安全教育,康复需术后避免低头提重物、定期复查等,合并其他损伤者需延长随访。治疗需个体化,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及术后规范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外伤性白内障的定义与病因
外伤性白内障是指由眼球遭受机械性损伤(如钝挫伤、穿通伤、爆炸伤)或化学性损伤(如酸碱腐蚀)导致的晶状体混浊,是眼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核心病理机制为晶状体纤维蛋白变性、囊膜破裂或代谢紊乱,最终引发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1.钝挫伤性白内障
眼球遭受拳击、球类撞击等钝性外力时,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或晶状体囊膜破裂,导致晶状体皮质混浊。此类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运动意外或暴力冲突,男性青少年及从事高风险职业者(如建筑工人)发病率较高。
2.穿通伤性白内障
锐器(如金属碎片、玻璃)穿透眼球壁,直接损伤晶状体囊膜或纤维,引发混浊。此类损伤多见于工业事故或战争伤,需紧急处理以防止眼内感染。
3.化学性白内障
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接触眼球后,通过破坏晶状体细胞膜导致混浊。此类损伤常见于实验室事故或化学品泄漏,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
患者常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单眼复视、畏光或眼前黑影。若合并眼内出血或感染,可能出现眼痛、眼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能力不足而延误就诊。
2.检查
(1)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形态、位置及范围。
(2)眼B超:评估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3)光定位检查:判断视功能受损程度,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1.保守治疗
(1)早期损伤(如晶状体囊膜完整、混浊局限于周边部):可观察3~6个月,部分患者混浊可能自行吸收或稳定。
(2)合并眼内炎或感染:需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必要时行玻璃体切割术。
2.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矫正视力<0.3)、继发青光眼或虹膜粘连。
(2)手术方式:
超声乳化吸除术:适用于晶状体核硬度较低者,创伤小、恢复快。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眼内情况选择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眼轴发育情况。
玻璃体切割术:合并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脱离时联合进行。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1)风险:儿童眼球壁薄、晶状体弹性大,外伤后易发生晶状体脱位或继发青光眼。
(2)建议:尽早手术(伤后1~2周),避免弱视形成;术后需长期随访眼压及眼底情况。
2.老年患者
(1)风险: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术后感染及出血风险增加。
(2)建议:术前控制血糖(空腹血糖<8mmol/L)、血压(收缩压<160mmHg);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及揉眼。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风险:手术麻醉及药物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
(2)建议:孕早期(前3个月)及孕晚期(后3个月)避免非紧急手术;哺乳期女性术后需暂停哺乳48小时。
五、预防与康复
1.预防措施
(1)职业防护:从事高风险工作(如建筑、化工)者需佩戴护目镜。
(2)儿童安全教育:避免接触尖锐物品,运动时佩戴防护眼镜。
2.康复指导
(1)术后1周内避免低头、提重物,防止眼内出血。
(2)定期复查(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监测眼压及人工晶状体位置。
(3)合并角膜损伤或视网膜脱离者,需延长随访时间(6~12个月)。
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需结合损伤类型、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及术后规范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