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存在术中及术后风险,术中可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心律失常;术后有低血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感染等风险,不过随相关技术进步及水平提高,风险可有效控制管理,术前医生会评估病情降风险,术中密切监测处理,术后加强护理监测防并发症。
一、术中风险
1.血压剧烈波动
嗜铬细胞瘤会持续或间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在手术切除肿瘤的过程中,瘤体的操作可能导致大量儿茶酚胺突然释放,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可高达200/120mmHg以上,也可能在瘤体切除后,因儿茶酚胺分泌骤减导致血压急剧下降,严重时可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出血等。例如,有研究显示,约30%-50%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中会出现明显的血压波动情况。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这种血压波动可能更为显著,因为其血压调节机制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应对血压剧烈变化的能力下降。而年轻患者如果平时血压控制较好,突然出现的血压波动也可能对其心脏、脑血管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冲击。
2.心律失常
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还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这是因为儿茶酚胺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改变等。例如,在一些临床观察中发现,约10%-20%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手术中会出现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的类型多样,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甚至引发心源性休克。
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因为其心脏本身的储备功能和电生理稳定性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儿茶酚胺的刺激更容易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二、术后风险
1.低血压
肿瘤切除后,体内儿茶酚胺水平迅速下降,可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严重时收缩压可低于90mmHg。低血压会影响重要脏器的灌注,如脑灌注不足可导致患者头晕、乏力,甚至出现意识障碍;肾灌注不足可引起尿量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较差,自身的血压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术后发生低血压的风险可能更高,而且恢复相对较慢。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低血压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肿瘤长期分泌过多儿茶酚胺,可能会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在肿瘤切除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能立即恢复,从而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如乏力、恶心、呕吐、低血压、低血糖等。一般在术后1-2周内可能逐渐出现这些症状,需要通过检测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来明确诊断。
对于长期患有嗜铬细胞瘤且肿瘤较大的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如果患有嗜铬细胞瘤,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为儿童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肿瘤对其的抑制作用可能更为明显,且术后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过程需要更加谨慎的监测和处理。
3.感染
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容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有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切口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渗液、疼痛等;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感染得不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高龄患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伤口愈合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高龄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呼吸道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减弱,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
总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手术操作的精细化以及术后监测和处理水平的提高,这些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手术前,医生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术中及术后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术后也会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监测,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