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切除术包括术前准备(患者评估、胃肠道准备)、手术操作过程(体位与切口选择、游离食管、游离胃、消化道重建)、术后处理(呼吸管理、管道护理、营养支持),特殊人群如老年、有基础疾病、儿童等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通过血液生化检查了解肝肾功能情况。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需评估其肺部功能,因为吸烟可能导致肺部通气功能下降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各器官的储备功能,可能需要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如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来评估心肺耐力。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食管造影等,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胸部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在食管的具体部位以及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食管造影可以了解食管的狭窄程度等。
2.胃肠道准备
术前1-2天开始进流食,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以减少术中呕吐引起误吸的风险。对于有食管梗阻的患者,术前可通过食管内置管进行冲洗等准备。
口服肠道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等,以减少肠道内细菌数量,预防术后感染。一般在术前1-2天开始服用。
二、手术操作过程
1.体位与切口选择
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或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等不同切口方式。左胸后外侧切口适用于胸段食管癌的切除。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适用于中、上段食管癌,经右胸切除食管,经腹部切除胃,然后将胃经颈部拉至胸部或颈部与食管吻合。
2.游离食管
进入胸腔后,仔细游离食管。首先要分离食管周围的组织,包括纵隔内的结缔组织等。要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喉返神经在食管周围走行,在游离食管时需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否则可能导致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对于胸段食管癌,要游离足够长度的食管,一般要包括肿瘤上下各5cm左右的食管段。
3.游离胃
经腹部切口进入腹腔,游离胃。要切断胃周围的韧带,如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等,将胃游离出来。然后将胃大弯或胃小弯血管弓进行处理,保证胃有良好的血供。一般会保留胃短血管等保证胃的血运。
4.消化道重建
对于左胸后外侧切口的情况,将游离好的胃经食管床上提至胸腔,与食管进行吻合。常用的吻合方式有手工吻合和器械吻合。手工吻合需要精细的缝合技术,保证吻合口的严密性。器械吻合则是使用吻合器进行吻合,提高吻合效率和准确性。对于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的情况,经颈部将胃与食管吻合,或者经胸部将胃与食管吻合等,根据具体的手术方式而定。
三、术后处理
1.呼吸管理
术后患者需密切观察呼吸情况,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因为手术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尤其是胸部手术患者。对于老年患者或术前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吸氧等支持措施。如果患者咳痰无力,可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等,帮助患者排出痰液,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胃管、胸腔引流管等。胃管要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胸腔引流管要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如有无大量出血、漏气等情况。一般胸腔引流管在术后2-3天,当引流液量减少,肺复张良好时可考虑拔除。胃管一般在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考虑拔除。
3.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能够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可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营养制剂。肠内营养要注意控制速度和浓度,避免出现腹胀、腹泻等并发症。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需给予肠外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等。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进行食管癌切除术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减退,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精细的护理。例如,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可能较年轻患者慢,在呼吸管理上要更加积极。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等。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等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对于儿童患者,一般很少进行食管癌切除术,因为食管癌在儿童中相对罕见,但如果有特殊情况,由于儿童各器官发育未成熟,手术风险更高,需要更加谨慎的术前评估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