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免疫表型分析)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多见于中老年,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表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异常等,骨髓象淋巴细胞≥40%且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免疫表型有特定标志物,染色体核型及分子生物学有相应异常,结合各因素综合判断确诊。
一、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可能有乏力、疲倦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不同性别在疾病发生发展上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略有差异,但主要还是以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为核心表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辐射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临床表现主要基于疾病本身的细胞增殖和浸润等情况。
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处淋巴结可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见,质地中等,可活动,晚期可融合。不同年龄患者的淋巴结肿大表现可能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异,儿童相对少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成年人中淋巴结肿大是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肝脾肿大:脾肿大较为常见,程度不一,肝肿大不如脾肿大明显。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肝脾肿大的表现可能在诊断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因为儿童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肝脾肿大,而成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肝脾肿大是疾病进展的一种体现。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通常>10×10/L,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常>50%,绝对值>5×10/L,且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白细胞范围不同,儿童正常白细胞计数与成年人有差异,所以在诊断时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例如儿童正常白细胞计数在不同年龄段有其特定范围,若超出相应范围且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符合上述情况则需进一步排查。
贫血:早期可无贫血,随病情进展出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不同年龄患者贫血的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贫血时需要考虑是否有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或慢性疾病导致,而成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导致的贫血是疾病进展累及骨髓造血功能的表现。
血小板减少:晚期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不同年龄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相似,但儿童患者血小板减少需要更谨慎排查其他可能病因,因为儿童血小板减少可能由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
骨髓穿刺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不同年龄患者的骨髓象有一定差异,儿童骨髓造血功能与成年人不同,所以在判断骨髓象时要结合年龄因素。例如儿童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达到40%以上且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时,需要高度怀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但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增多的情况。
免疫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典型表现为CD19、CD20、CD5、CD10、CD23、FMC7、SIg弱表达。通过免疫表型分析可以明确淋巴细胞的免疫特征,对于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免疫表型可能在细节上有微小差异,但总体符合上述特征可支持诊断。
三、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染色体核型分析:约50%-60%的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常见异常有13q缺失、11q缺失、17p缺失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例如17p缺失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在不同年龄患者中都需要关注这种染色体异常情况,但儿童患者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可能需要结合更多的研究数据来进一步明确。
分子生物学检测:例如可检测到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重排等分子生物学改变,这些改变有助于明确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殖。不同年龄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在诊断中的意义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在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时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对结果的影响。
当患者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骨髓穿刺涂片、免疫表型分析以及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时,可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各项检查结果的影响,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