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黄体囊肿是常见卵巢生理性囊肿,由排卵后黄体腔内积液过多致直径超2-3cm形成,有无症状、腹痛、月经紊乱等表现,可通过超声等诊断,小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破裂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妊娠期和青春期女性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
卵巢黄体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卵巢生理性囊肿,是在卵巢排卵后,卵泡液排出,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如果黄体腔内有大量的积液,使腔的直径超过2-3cm以上,就形成了黄体囊肿。
二、发生机制
正常排卵后黄体形成:女性每个月经周期都会有排卵过程,排卵后卵泡壁会塌陷,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会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正常情况下,黄体直径一般在1-2cm左右。
黄体囊肿形成原因:当黄体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导致黄体腔内液体聚集过多,使黄体腔扩大,直径超过2cm就形成黄体囊肿。可能与黄体期出血有关,血液积聚在黄体腔内,使黄体体积增大;也可能与黄体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激素水平的波动影响了黄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三、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很多卵巢黄体囊肿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妇科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多见于较小的黄体囊肿,由于囊肿较小,对卵巢及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的压迫等影响,所以患者没有自觉症状。
有症状情况
腹痛:较大的黄体囊肿可能会引起腹痛。如果囊肿发生破裂,会突然出现一侧下腹部的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破裂可能是由于外力撞击(如剧烈运动、性生活等)、腹部受到挤压等原因引起,也可能是自发破裂。例如,剧烈运动时,卵巢位置发生改变,可能导致黄体囊肿破裂;对于妊娠期女性,随着子宫的增大,卵巢位置改变,也可能增加黄体囊肿破裂的风险。
月经紊乱: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的改变,如月经推迟或提前等。这是因为黄体囊肿会影响卵巢的正常内分泌功能,进而干扰了正常的月经周期调节机制。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的主要方法。超声下可以看到卵巢内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囊肿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例如,经阴道超声检查对于诊断卵巢黄体囊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卵巢及囊肿的细节。
血清学检查:一般血清学检查对于黄体囊肿的诊断不是主要的,但有时可以通过检测一些激素水平来辅助判断。比如检测孕激素水平等,因为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黄体囊肿时孕激素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特异性的,需要结合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与处理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黄体囊肿,一般可以采取观察随访的方法。因为部分黄体囊肿可能会在月经周期结束后自行消失。例如,直径小于5cm的无症状黄体囊肿,可以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复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对于育龄期女性,在观察期间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减少黄体囊肿破裂的风险;对于妊娠期女性发现的黄体囊肿,要密切观察囊肿的大小变化以及是否有破裂等情况,因为妊娠期女性的生理状态特殊,黄体囊肿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
手术治疗:如果黄体囊肿发生破裂,出现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等。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黄体囊肿破裂需要手术的患者。但对于病情危急、腹腔内出血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开腹手术进行止血等处理。
六、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黄体囊肿较为常见。由于妊娠期子宫增大,卵巢位置改变,黄体囊肿发生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妊娠期女性发现黄体囊肿后,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超声监测囊肿大小等情况。如果出现腹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黄体囊肿相关并发症。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尚不稳定,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出现黄体囊肿的情况也可能发生。青春期女性如果发现卵巢黄体囊肿,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如是否有腹痛等情况。由于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还在发育阶段,对于较小的无症状黄体囊肿可以先观察,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减少黄体囊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