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由鞘膜分泌吸收功能失衡致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而成,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表现为阴囊囊性肿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治疗有随访观察、手术及穿刺抽液注射硬化剂等,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规范诊断治疗可获较好预后。
一、定义
睾丸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
二、病因分类
(一)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鞘膜慢性炎症有关,炎症会影响鞘膜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进而导致液体积聚。多见于儿童,可能与鞘膜淋巴系统发育较晚有关,鞘膜淋巴系统发育滞后可能使得液体吸收相对缓慢,从而引发积液。
(二)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1.炎症因素: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刺激鞘膜,使其分泌增加,而吸收相对减少,常见于成年人,如附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炎症波及鞘膜时易导致鞘膜积液。
2.创伤因素:阴囊部位的外伤,如睾丸外伤、精索外伤等,可引起鞘膜内出血,血液吸收过程中可能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鞘膜积液,常见于有阴囊外伤史的人群。
3.肿瘤因素:睾丸、附睾、精索的肿瘤可破坏鞘膜、精索、阴囊的淋巴回流,使液体积聚形成鞘膜积液,多见于有相关肿瘤病史或怀疑有肿瘤的人群。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阴囊囊性肿块:患者可发现阴囊内有逐渐增大的囊性肿块,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樱桃,大的可如鸡蛋甚至更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一般无疼痛,当积液量较多时,可能会有坠胀感。儿童患者的鞘膜积液有时可因积液量变化而时大时小,例如在平卧时积液量减少,肿块缩小,站立时积液量增加,肿块增大。
2.伴有其他症状:如果是继发性鞘膜积液,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如附睾炎引起的鞘膜积液,患者可伴有阴囊部位的疼痛、红肿;睾丸肿瘤引起的鞘膜积液,可伴有睾丸肿大、质地变硬等表现。
(二)体征表现
通过体检可发现阴囊内有囊性肿物,透光试验阳性,即用手电筒照射阴囊,积液部位能透光,这是因为鞘膜积液是液体,光线可透过。但要注意与睾丸肿瘤相鉴别,睾丸肿瘤透光试验阴性。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阴囊,观察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等,进行透光试验等基本检查,初步判断是否为鞘膜积液。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积液量的多少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病变,如睾丸、附睾的病变等。超声下可见睾丸周围有液性暗区环绕。
五、治疗原则
(一)随访观察
对于婴儿型的睾丸鞘膜积液,部分可在2岁前自行吸收,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观察,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鞘膜翻转术: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手术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并翻转缝合,以达到消除鞘膜积液的目的。对于成年人的较大鞘膜积液,多采用此手术方式。
2.鞘膜切除术:适用于鞘膜增厚的患者,将病变的鞘膜完整切除,可有效治疗鞘膜积液。
(三)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
对于拒绝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穿刺抽液后向鞘膜腔内注射硬化剂,使鞘膜腔粘连闭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方法复发率相对较高,且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等并发症。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婴儿型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家长要注意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诊。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孩子剧烈哭闹、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加重鞘膜积液的程度。如果孩子到2岁后鞘膜积液仍未自行吸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
(二)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如果是继发性鞘膜积液,要积极查找原发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治疗鞘膜积液的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如果选择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的治疗方法,要密切观察治疗后的反应,如是否有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睾丸鞘膜积液是一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通过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