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是指黄斑区出血及引发的水肿,常见病因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眼部外伤等,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诊断靠眼底检查、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及减轻黄斑水肿,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的定义
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是指眼底视网膜黄斑区发生的出血及由此引发的水肿状况。黄斑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此处出现出血和水肿会严重影响视力。
二、常见病因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渗漏、出血,进而引发黄斑水肿。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女性和男性在糖尿病状态下患病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长期高血糖对视网膜的损害是关键因素。
2.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静脉血流受阻后,血管内压力升高,容易破裂出血,血液及炎性物质积聚可引起黄斑水肿。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会增加患病几率,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患病风险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对不同性别的影响机制相似。
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等发生退行性改变,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变化可导致眼底出血和黄斑水肿。年龄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女性和男性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以年龄因素影响为主。
4.眼部外伤: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眼底血管,引起出血,进而导致黄斑水肿。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外伤发生,但青少年和中青年因眼部活动多更易有外伤风险,男性在一些剧烈运动或职业相关外伤中可能相对更易发生,但并非绝对。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视力逐渐模糊,严重时可明显影响日常视物,如看东西不清楚、视物变形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眼底出血黄斑水肿,视力下降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可能相对较缓慢,而外伤导致的可能在受伤后迅速出现视力下降。
2.视物变形:患者可能会觉得直线变弯、物体大小形状改变等。比如看原本笔直的线条会感觉弯曲,看圆形物体可能觉得变成椭圆形等,这是因为黄斑区受影响,影响了对物体形状的正常感知。
3.视野缺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野范围内某部分缺失的情况。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直接观察眼底情况,能发现黄斑区是否有出血、水肿等表现。可以清晰看到黄斑区的形态、有无出血点以及水肿的范围等。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这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详细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层次结构,准确测量黄斑水肿的厚度等情况,帮助医生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然后观察眼底血管的荧光渗漏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如渗漏、新生血管等,对病因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如果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可能需要改善循环等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根据病情可能采取相应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或激光治疗等。
2.黄斑水肿的治疗:可以采用眼内注射药物(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来减轻水肿,对于一些情况也可能考虑激光治疗等方法来封闭渗漏的血管,减少黄斑水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出现眼底出血黄斑水肿较为罕见,多因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或外伤等原因。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特别仔细排查先天性疾病等情况,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且要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儿童的视力发育等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情况,治疗原发病的药物与治疗眼底病变的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需谨慎用药,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情况。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时,治疗需格外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充分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