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不良评估诊断需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营养干预包括不同时期饮食调整与营养素补充,治疗由基础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需针对原发疾病,监测随访要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慢性疾病史儿童、喂养困难儿童有各自特殊营养干预要求。
一、评估与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儿童喂养史(包括母乳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时间及种类、进食量等)、生长发育史(既往身高、体重增长情况)、疾病史(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影响营养吸收的疾病)。不同年龄儿童喂养及生长发育特点不同,例如婴儿期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或配方奶,幼儿期开始接触多样辅食,需结合各阶段特点询问。
2.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依据儿童年龄对应的生长发育标准曲线评估营养状况,判断是否存在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值的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及以下等营养不良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标准曲线是评估的重要依据,如3岁儿童身高正常范围有相应参考值。
3.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检测了解是否存在贫血等情况,检测血清蛋白(如白蛋白等)评估蛋白质营养状况,检测微量元素(如铁、锌等)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明确营养不良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二、营养干预
1.饮食调整
婴儿期:优先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若无法母乳喂养则选择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随着月龄增加(通常6个月左右)逐步添加辅食,辅食应包括富含铁的食物(如强化铁的米粉)、蔬菜水果泥、蛋黄等,保证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摄入,不同月龄婴儿辅食添加有明确的阶段性要求,需遵循科学的辅食添加顺序。
幼儿及儿童期:保证食物多样,均衡摄入谷类(提供碳水化合物)、肉蛋类(提供优质蛋白质)、蔬菜水果类(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食物,例如每日应摄入一定量的蔬菜(500g左右)和水果(200-300g),谷类食物占主食的合理比例等,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儿童版)》制定符合儿童年龄的膳食计划,满足不同年龄儿童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差异。
2.营养补充
对于明确缺乏某种营养素的儿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营养素补充,如缺铁性贫血儿童可考虑补充铁剂,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盲目补充,同时要考虑儿童年龄对补充剂的耐受性,低龄儿童对某些补充剂的代谢能力与年长儿童不同。
三、治疗基础疾病
若儿童营养不良由基础疾病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影响消化吸收)、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感染导致消耗增加)等,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儿童,需评估病情后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正常肠道功能,同时配合营养干预改善营养状况;对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儿童,需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不同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和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机制不同,治疗原发疾病是纠正营养不良的关键环节。
四、监测与随访
1.生长发育指标监测:定期测量儿童体重、身高、头围等指标,对比儿童年龄对应的生长发育标准曲线,观察其变化趋势,一般婴儿期每1-2个月监测一次,幼儿及儿童期每3-6个月监测一次,通过监测及时发现生长发育异常并调整干预方案。
2.实验室指标随访:根据初始检查结果,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血清蛋白、血常规等),了解营养素恢复情况,依据复查结果调整营养干预或其他治疗措施,确保儿童营养状况逐步改善。
五、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未成熟,生长发育特点与足月儿不同,营养干预需遵循早产儿喂养指南,提供适合其能量需求和营养组成的配方奶,且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喂养方式和频率,保证精准的能量和营养素供给,因为早产儿对营养的需求和消化吸收能力与足月儿有明显差异。
2.有慢性疾病史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的儿童,在营养干预时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可能因心功能不全影响食欲和消化吸收,营养干预方案需综合考虑心功能情况进行调整,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不加重基础疾病负担。
3.喂养困难儿童:对于存在口腔运动功能障碍、喂养技巧缺乏等导致喂养困难的儿童,可采用特殊喂养方式,如使用辅食研磨器将食物处理得更细腻以适应儿童吞咽能力,或采用小勺慢慢喂食等,同时要耐心引导儿童进食,提高其进食量和营养摄入,关注儿童在喂养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