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手术中需精准操作以保留尿控相关结构,不同年龄患者有特殊考量;术后通过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及谨慎药物辅助进行尿控康复,同时通过排尿日记、尿流率测定监测,对有前列腺增生病史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需密切随访以促进尿控恢复及保障生活质量等。
一、术中尿控相关措施
(一)手术操作技巧
在前列腺癌手术中,外科医生需精准操作,尽量保留尿道外括约肌等与尿控相关的结构。例如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时,要小心分离尿道与前列腺的连接部分,避免过度损伤尿道周围组织,通过精细的解剖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对尿控功能相关结构的破坏,这一操作基于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精细解剖能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二)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特殊考量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尿道周围组织弹性相对较差,术中更要轻柔操作,避免在分离、切断相关组织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尿控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退化趋势,术中的精细操作对维持其术后尿控尤为重要。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术后对尿控功能的要求更高,术中除了常规的精细操作外,还需更关注尿道及周围结构的保护,以期望术后能更好地恢复尿控功能,因为年轻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对尿控的要求更高,需要尽可能保留相关功能结构。
二、术后尿控康复训练
(一)盆底肌训练
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类似憋住小便的感觉),持续3-5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大量研究表明,术后早期开始规范的盆底肌训练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恢复尿控。
不同年龄人群的训练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肌肉力量下降、协调性稍差等问题,训练时可适当降低强度,循序渐进,同时家人可在旁协助指导,确保训练动作的正确性,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需要更温和的方式逐步提升盆底肌功能。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盆底肌疲劳,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训练效果,以更快恢复尿控功能。
(二)膀胱功能训练
方法: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来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例如开始时每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至3小时、4小时等。一般术后1-2周左右开始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这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膀胱容量和排尿控制能力,相关研究显示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术后尿控情况。
针对不同生活方式患者的调整:
久坐的患者:久坐会影响盆底肌的血液循环和功能,在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定时起身活动,促进盆底肌的血液供应,保证膀胱功能训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久坐不利于盆底肌和膀胱功能的恢复。
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不利于尿道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尿控恢复,所以术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需要尽量戒烟,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措施来促进尿控恢复。
(三)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来辅助尿控恢复,如α受体阻滞剂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的使用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且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所以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何种药物。
三、术后尿控恢复的监测与随访
(一)监测指标
排尿日记:记录患者的排尿时间、排尿量、尿失禁发生的次数和情况等,通过排尿日记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术后尿控恢复的进程,一般术后每周进行排尿日记的记录,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尿流率测定:通过尿流率仪测定患者的尿流率,了解排尿的通畅程度和尿控情况,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尿流率测定,以此评估尿道的通畅性和尿控功能的恢复情况,相关研究表明尿流率测定是评估术后尿控的重要客观指标。
(二)随访对于不同病史患者的意义
有前列腺增生病史的患者:本身就存在排尿相关问题,前列腺癌术后尿控恢复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更大,所以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及时发现尿控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干预,因为这类患者基础排尿功能已有一定异常,术后尿控恢复需要更精细的监测和管理。
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糖尿病可能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进而影响尿控恢复,所以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前列腺癌术后患者,随访时要同时关注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尿控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为糖尿病会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尿控相关的神经调节和组织血液供应,影响术后尿控恢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