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一般不直接导致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肾虚表现非肾功能恶化直接因,影响慢性肾脏疾病肾功能进展的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治疗等因素,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在肾虚与肾功能衰竭相关问题上各有注意事项,如老年人要关注肾功能变化等,糖尿病患者要严控血糖等,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压等。
肾虚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中医所讲的肾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有所不同,中医的肾涵盖了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水液代谢等多种功能的调控。
肾功能衰竭的定义及分类
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肾前性因素(如血容量不足)、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由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
肾虚一般不会直接导致肾功能衰竭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单纯的肾虚并不会直接引发肾功能衰竭。中医的肾虚更多是一种功能状态的描述,与西医的肾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肾功能异常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过,一些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可能会同时有中医所说的肾虚表现,但这是因为慢性肾脏疾病本身导致了身体整体的功能失调,而不是肾虚直接导致了肾功能衰竭。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主要是肾脏的肾小球等结构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如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小球硬化等,从而引起肾功能逐渐减退,而不是由肾虚直接导致这些肾脏结构的病变。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肾虚表现与肾功能进展的关系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虚表现特点
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部分患者会出现中医肾虚的相关症状,如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性功能减退、夜尿频多等。但这些肾虚表现并不是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直接原因,而是慢性肾脏疾病病程中身体整体虚弱状态的一种体现。
影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因素
1.基础疾病因素: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高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是影响肾功能进展的关键因素,高血糖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损伤肾小球等结构;高血压肾病患者,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高压,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从而影响肾功能。
2.生活方式因素:不合理的饮食(如高盐、高蛋白、高磷饮食等)会加重肾脏负担,不利于肾功能的维持;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加速肾功能的恶化。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高血压肾病患者的病情;大量饮酒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可能影响肾功能。
3.治疗因素:是否规范治疗基础疾病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规范的血糖控制、血压控制等治疗能延缓肾功能的进展;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可以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保护肾功能。如果患者不遵循医嘱,随意停药或不规范治疗,会导致肾功能加速恶化。
特殊人群在肾虚与肾功能衰竭相关问题上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
老年人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本身就有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较高风险。对于老年人中可能存在的肾虚表现,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果老年人有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出现肾虚相关症状时,更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的变化,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以及肾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肾功能的异常变化,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建议老年人保持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度进行一些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如散步等),避免过度劳累等。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本身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高发人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中医肾虚表现时,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肾脏功能。要定期监测肾功能,关注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严格控制饮食中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进行足部、眼部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因为糖尿病相关的微血管病变不仅会影响肾脏,还会累及其他重要器官。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也是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人群,当高血压患者出现肾虚表现时,控制血压是关键。要严格遵循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同时,要注意饮食中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钾盐的摄入(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情绪过度激动等,这些都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