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眼外伤,需从学校环境、教学活动、学生自身防护意识及特殊人群等方面采取措施。学校要定期检查维护设施、合理规划活动空间;教学中实验课要安全指导、体育课要安全提醒;学生要养成佩戴防护用品和良好行为规范的习惯;低龄学生需家长和学校更注重保护,有特殊病史学生要针对性预防。
一、学校环境方面的预防措施
1.设施检查与维护
学校应定期对教室、实验室等场所的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不存在可能导致眼外伤的隐患。例如,教室中悬挂的灯具要牢固,防止掉落砸伤眼睛;实验室中的化学仪器要摆放整齐且固定好,避免在学生操作时倾倒引发危险。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设施,要建立及时的维修机制,保障校园环境的安全性。这是因为学校是学生集中活动的场所,设施的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眼健康,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长,若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随时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
2.合理规划活动空间
学校在规划教室、操场等活动空间时,要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对预防眼外伤的影响。比如,在操场设置运动设施时,要保证设施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导致眼部受伤。同时,教室的座位摆放要合理,避免学生在走动或打闹时撞到桌角等硬物而伤及眼睛。合理的空间规划能从整体上降低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发生眼外伤的概率,因为合适的空间布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碰撞和危险接触的机会。
二、教学活动中的预防措施
1.实验课安全指导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安全指导。以化学实验为例,要告知学生正确的操作步骤,如在使用酸碱等腐蚀性试剂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并且操作要小心谨慎,防止试剂溅入眼睛。对于物理实验中涉及到的激光设备等,要向学生说明其使用规范和潜在危险,让学生清楚在操作或接触相关设备时如何保护眼睛。教师的详细指导能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中的风险点以及相应的防护方法,从而有效预防实验课中可能出现的眼外伤。因为实验课中学生接触到的一些物质和设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若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发生眼外伤事故。
2.体育课安全提醒
体育课上,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眼部防护。例如,进行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时,要佩戴专业的运动护目镜,防止被球击中眼睛。同时,要教育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遵守规则,避免危险动作。对于一些可能产生飞溅物的体育活动,如打羽毛球时,要注意周围同学的位置,防止羽毛球拍或球击伤他人眼睛。体育课中学生运动强度较大,发生眼外伤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教师的安全提醒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在运动中保护好眼睛。
三、学生自身防护意识培养
1.个人防护用品佩戴
学生自身要养成正确佩戴防护用品的习惯。在进行可能接触到危险物质或有眼部受伤风险的活动时,主动佩戴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具。比如,在打扫卫生使用清洁工具时,若有灰尘等可能飞入眼睛的情况,要佩戴护目镜。学生自身对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能直接减少自身发生眼外伤的可能性,因为很多眼外伤是可以通过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来避免的。
2.行为规范养成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避免危险行为。不追逐打闹时故意冲向可能有硬物的地方,不在有危险的场所随意摆弄物品等。例如,不在教室走廊上快速奔跑,防止撞到墙壁或桌角伤到眼睛。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能从自身行为上减少接触危险的机会,从而降低眼外伤的发生概率。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引导和自身的自觉,这对预防眼外伤起着重要作用。
四、特殊人群的预防注意事项
1.低龄学生
低龄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学校和家长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保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导低龄学生避免接触危险物品,如尖锐的物品、化学制品等。学校老师在照顾低龄学生时,要更加细心,在组织活动时要密切关注低龄学生的行为,防止他们做出可能导致眼外伤的危险举动。因为低龄学生对危险的认知不足,需要外界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引导,他们的眼外伤预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双重重视。
2.有特殊病史学生
对于有眼部特殊病史的学生,如曾经有过眼部受伤经历或有眼部疾病的学生,要格外注意预防眼外伤。学校和家长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眼部病史,在活动安排上要避免让他们参与可能加重眼部负担或有较高眼外伤风险的活动。例如,若学生有视网膜病变,要避免让其参与剧烈的运动,如跳水、拳击等。同时,要提醒这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注意眼部的保护,如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等。有特殊病史的学生眼部更为脆弱,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眼部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保障他们的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