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肝穿刺活检。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检查价廉简便可初步筛查但易受干扰;CT有辐射剂量限制;MRI对小肝癌检出等有优势但有禁忌证。实验室检查中AFP是重要指标但有局限性,还有DCP、AFU等其他血清学指标辅助诊断。肝穿刺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有创有风险需评估。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原理及优势: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折射等特性来成像。它是原发性肝癌常用的筛查方法,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简便,可实时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病灶情况。对于直径1-2cm的肝癌病灶有一定的检出能力,能发现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初步判断病变的位置、数目等。
局限性:易受肠气等因素干扰,对于靠近膈肌、位置较深的小病灶可能显示不清,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超声检查的操作难度和图像解读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例如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厚,超声图像质量可能受影响;女性患者乳腺等组织可能与肝脏超声图像有重叠干扰,但不影响其作为初步筛查手段的价值。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原理及优势:通过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对肝脏进行断层扫描成像。增强CT扫描能清晰显示肝脏病灶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肝癌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可以发现较小的肝癌病灶,对于肝癌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例如动脉期病灶多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据此可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局限性:有一定辐射剂量,对于儿童等对辐射敏感人群需谨慎评估。不同年龄人群身体对辐射的耐受不同,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女性如果处于妊娠期等特殊情况,也需要权衡CT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
3.磁共振成像(MRI)
原理及优势: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对于肝癌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在显示病灶的大小、数目、形态以及与血管的关系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对小肝癌的检出和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如肝细胞癌在T1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减退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
局限性: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关节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时的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检查以保证图像质量;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则完全排除了MRI检查的可能性,需选择其他检查方法。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
原理及优势:AFP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常明显升高,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之一。约7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FP升高,其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有一定相关性。
局限性:AFP升高也可见于其他情况,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妊娠等,所以AFP检测阳性不一定就是原发性肝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中,妊娠女性AFP生理性升高是正常现象;而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动态观察AFP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鉴别。
2.其他血清学指标
异常凝血酶原(DCP):在肝癌细胞中,由于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存在,使得谷氨酸羧化不全,产生异常凝血酶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DCP水平常升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尤其在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可能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α-L-岩藻糖苷酶(AFU):AFU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性常升高,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AFP的补充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这些血清学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用于辅助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
三、肝穿刺活检
1.原理及优势:通过穿刺针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病变的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等,对于一些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能提供确切的病理依据来鉴别是否为原发性肝癌。
2.局限性:属于有创检查,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行肝穿刺活检。不同年龄人群的凝血功能等身体状况不同,儿童进行肝穿刺活检需要更严格的术前评估;对于老年患者,也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穿刺风险的影响。在进行肝穿刺活检前,需要充分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