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有储尿期和排尿期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基础疾病治疗、膀胱管理(清洁间歇导尿、药物)、康复治疗和手术,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神经系统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等。以脊髓损伤为例,当脊髓受到外伤或病变影响时,会干扰从大脑到膀胱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失常。
外周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高血糖状态长期损害外周神经,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使得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
2.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脊髓等各级中枢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来控制膀胱的储尿和排尿过程。当神经系统受损后,这种神经反射弧被破坏,可能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逼尿肌无反射、尿道括约肌痉挛或松弛等多种膀胱和尿道功能异常情况。
二、临床表现
1.储尿期症状
尿频、尿急、尿失禁:由于膀胱感觉过敏或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出现尿急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在受伤后不久就出现尿频、尿急伴尿失禁的情况。
膀胱过度充盈:当膀胱逼尿肌无反射时,膀胱不能有效排空,导致膀胱过度充盈,甚至可出现尿液反流至输尿管、肾脏,引起肾积水等并发症。
2.排尿期症状
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等。这是因为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或逼尿肌收缩无力等原因导致排尿受阻。比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排尿困难。
尿潴留:膀胱内尿液不能排出,完全潴留或部分潴留。部分潴留时患者可能有下腹部胀痛等不适。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
2.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者的下肢运动、感觉情况,检查肛门括约肌张力等,以评估神经系统受损情况。还会进行泌尿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触诊膀胱了解膀胱充盈情况等。
3.尿流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测定膀胱压力、尿流率等指标,明确膀胱和尿道的功能状态。例如,可发现逼尿肌不稳定收缩、膀胱顺应性改变等情况。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了解膀胱残余尿量、肾脏形态及有无积水等;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如脊髓损伤的部位、范围等。
四、治疗原则
1.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首先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等,以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
2.膀胱管理
清洁间歇导尿:对于有尿潴留或排尿困难的患者,可采用清洁间歇导尿的方法,定期排空膀胱,减少尿液潴留带来的并发症。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可通过规范的清洁间歇导尿来维持膀胱的正常功能。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药物,如使用M受体拮抗剂缓解逼尿肌过度活动引起的尿频、尿急等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口干等。
3.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训练等康复措施,有助于改善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训练方法。例如,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盆底肌训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在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对其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康复治疗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避免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在进行导尿等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等。
3.女性患者:女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因为女性尿道短,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手术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等。
4.男性患者:男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存在排尿困难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在治疗中要关注其排尿相关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等,同时在手术等治疗时要考虑到对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